——中药僵蚕市场乱象研究报告
聚焦健康中国 论国事 (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编辑部)
僵蚕为蚕蛾科昆虫家蚕幼虫感染白僵菌致死的干燥体。从僵蚕定义可见,僵蚕是幼蚕个体与白僵菌发生生化反应的生物复合体,未经生化反应的死蚕或制假蚕体均为伪品僵蚕,不仅不具备僵蚕药效,还存在较大质量安全风险。
传统僵蚕来源为丝蚕养殖的副产品,是蚕农养殖丝蚕过程中不经意幼蚕感染白僵菌而致死的病理复合蚕体。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丝绸产业逐年下滑,来源于丝蚕养殖的僵蚕远不能满足中药市场的需要,给不法分子制假贩假带来可乘之机。
经市场调研和实验研究发现,流通使用的中药僵蚕40% 以上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其中用量最大的“硼砂僵蚕”为伪品僵蚕的主流。经调研发现,硼砂僵蚕主要来源于广西等全国各地丝蚕养殖基地,产地将不吐丝的幼蚕经沸水燀死后,用硼砂等能让东西变硬的化学物质浸泡,干燥着色后充当僵蚕,直接使用或按一定比例掺入正品僵蚕中使用,其市场价格在每公斤20元~60元不等,远低于正品僵蚕市场价格,该伪品僵蚕流向全国中成药制药企业、饮片企业、药材集散地,严重扰乱僵蚕药材市场秩序,也给中医用药带来质量安全风险。
僵蚕收载于历版《中国药典》,具祛风解痉,活血通络,化痰散结之功效,广泛用于临床配方、中成药投料和医美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僵蚕年需求量上万吨。目前以僵蚕为原料的中成药品190个,日化产品8个。临床最常用的200 种中药饮片中,僵蚕排在第81位,在动物药中排名第4位,医院配方用药量排在约60位。64种常用儿科中成药制剂中,含僵蚕药材的有29种,约占儿科制剂品种的45%。
掺入僵蚕的硼砂具有收敛作用和杀菌抑菌作用,用硼砂处理未感染白僵菌的死蚕后,蚕体易于干燥防腐保存,能使蚕体饱满质地变脆,其外观形态更易与正品僵蚕混淆。
用硼砂等能让东西变硬的化学物质浸泡的僵蚕对人体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以硼砂为例,用硼砂浸泡的僵蚕,硼砂残留量高达6%,硼砂在胃酸作用下可转变为硼酸。据文献报道,成人食用硼砂中毒剂量为 1~3g,成人致死量为15~20g,儿童致死量为3~5g。中毒症状为头晕、头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重者出现呕吐、腹泻、休克、昏迷等。过量摄入会对人体生殖、发育和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因硼砂有较高毒性,世界各国普遍禁止将其添加于食品中。卫生部公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第一批)》公告中,明确禁止在食品中加入硼酸或硼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202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建立健全中药质量全链条安全监管机制,建设中药外源性有害残留物监测体系,加强中药饮片源头监管,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劣中药饮片、中成药等违法违规行为。
现行《中国药典》僵蚕药材质量标准,缺乏专属性鉴别和含量测定项,不能有效区分硼砂死蚕,难以控制僵蚕质量;现有含僵蚕的中成药质量标准中,均没有僵蚕药材的质量检测项,此项标准的不完善或缺失,给临床用药带来严重的质量安全隐患。近几年,国家相关科研院所也作了大量市场调研和研究工作,修订了僵蚕药材质量标准,但由于诸多环节影响,质量标准难以实施,使中药僵蚕市场乱象难以遏制。
“硼砂僵蚕”有增无减,泛滥成灾,严重影响中药僵蚕产业的健康发展,严重威胁中药临床用药的质量安全。僵蚕主要为小儿用药,“硼砂僵蚕”毒性很强,严重影响新生儿童身心健康,希望引起药监系统的广泛关注,快速修订提高中药僵蚕的国家质量标准,并针对非法添加残留的硼砂等能让东西变硬的化学物质,快速出台补充检验方法,增加白僵菌素检测项(白僵菌素是白僵菌作用于活蚕载体上产生的代谢物),全面排查中药僵蚕市场,用国家标准利剑,将制假、贩假、用假药的不法分子绳之以法。
(责编 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