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健康中国 观两会 (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记者周述峰 李舒晴)
随着AI人工智能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AI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应用于中医药领域,如何赋能传统医药产业转型与研发创新?成为中医药界热议的话题。
3月3日,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在2025“声音·责任”医药卫生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张伯礼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
张伯礼院士:
推动中药产业发展可以从AI赋能生产转型与研发创新以及医保政策协同三个维度来思考。
首先,探索以数字化重构中药制造体系。当前,中药产业面临产能过剩与质量参差的双重挑战。利用AI技术构建全流程数字化生产线,从原料溯源到成品包装实现智能化管控。例如,从原料挑选、煎煮、干燥制粒,最后到产品包装,全程外线控制,全程可溯源提升。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可以改造传统产业,使我们的中药产业从前店后厂到基本化、便利化。
其次,可以通过智能研发破解中药创新困局。新药研发周期长、成功率低是行业痛点。我们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借鉴以往药品研发经验和同类药物比较的成果,使中药新药研发更具创新性,更适合临床市场需求。
最后,医保政策需与产业变革同频共振。医保目录的调整和药品集中采购政策给中药产业的创新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影响了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和非处方药品的质量。可以考虑将普药转为OTC药,退出医保目录,更好地方便患者购药,有利于科技需求的发展,和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将省下的资金赋予临床疗效确切,有充分的循证证据,临床不可或缺的品种,推动中药产业发展。
图为座谈会现场连线张伯礼院士
(责编 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