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刘清泉:聚焦立德树人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
2025-03-07 22:57:51 来源:第一健康报道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传播正能量 创造新价值;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专注新时代健康产业品牌推广与传播,是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公开表彰媒体。

850X.jpg


聚焦健康中国 观两会 (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作者 全国政协委员刘清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对中医药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期望。人才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培养和造就一支多学科交叉的高水平中医药创新人才,对中医药振兴发展、走向全球有着重要意义。“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成为主题,新时代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t01796d91a199ec90e1.jpg

图为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刘清泉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教材进入了萌芽期,取材于《黄帝内经》等经典,形成了第一版教材,奠定中医教育基础。随着不断探索,首次引入《中药鉴定学》,形成了第三版教材,出现了中医被错误对待和西医类知识比重增加的情况,且缺失经典类教材。1982年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成立后,编写了第五版教材,中医理论体系更成熟,注重知识广度、深度及体系性。2001年、2005年、2012年陆续出版第七、八、九版教材,其建设注重“精品战略”,从内容到知识体系逐渐成熟,高等教育改革提倡一纲多本,体现多样性和守正创新趋势。


进入21世纪,中医药教材建设非常丰富,先后出版全国中医药行业“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等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材“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等规划教材。教育部自2004年开始,大约每5年开展一轮学科评估工作,推动中医药重视经典建设,回归临床,多学科交融,极大推动了中医课程发展。


中医药高等教育作为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创新的核心环节,近年来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如:1.分科体系亟待优化,现有的中医药教材分科体系多参照西医病理生理学框架构建,这种“以西套中”的模式未能充分体现中医药学的独特理论体系和实践特色,影响学生对中医药理论的理解和传承。2.定义阐释不明确,部分基础概念如阴阳、五行等阐释可能存在不准确或不全面的情况,未能充分体现其传统文化内涵与医学意义。此外,对于某些病症概念,不同版本教材之间的表述差异较大,甚至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也容易导致理解上的困惑和误解,影响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3.跨学科内容逻辑亟待整合,中医药学是一个整体性的知识体系,但现行教材中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容逻辑联系不够紧密,甚至出现相互割裂的现象。如《中医诊断学》与《中医内科学》在疾病诊断和分型上存在分离,部分教材内容存在简单重复、雷同甚至矛盾的情况。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精心优化分科体系,彰显中医药独特魅力与特色


依据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特点,重新审视和调整现有分科体系,确保各学科内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例如,可以围绕中医药的核心理论(如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等)和实践技能(如诊断、治疗、方剂、针灸等)进行分科,以更好地体现中医药的独特性和系统性。制定统一的中医药术语标准,减少西医术语的过度使用,保留和弘扬中医药术语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同时,加强对术语的解释和说明,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深化核心概念阐释,确保内容精准性与学术深度


组织专家团队对阴阳、五行等基础概念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其定义、内涵和外延,确保阐释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同时,注重挖掘这些概念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医学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对不同版本教材中的病症概念进行梳理和整合,形成统一、规范的表述标准。对于存在争议的概念,可以通过学术研讨和专家论证等方式达成共识,避免给学生带来困惑。


3、强化跨学科内容融合,保障教材的学术公允性


建立跨学科协调机制,成立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教材编写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和协调各学科教材内容的编写工作。确保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容逻辑联系紧密、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应吸纳来自不同学术流派的专家,确保各种观点和理论都能得到均衡体现,保证教材能容的整体平衡和公允性。对各学科教材内容进行仔细审查和梳理,删除简单重复、雷同或矛盾的内容。在教材编写中增加实践应用和案例分析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知识在实际诊疗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责编 薄荷)

标签:
两会健康建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