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拥军:创新科研助推神经内科学突破“瓶颈”
2014-01-09 16:43:17 来源:第一健康报道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传播正能量 创造新价值;第一健康报道——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专注新时代健康品牌建设与传播,是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公开表彰媒体。

创新科研助推神经内科学突破“瓶颈”


——专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


 


125673507_61n.jpg


 

访谈现场


【主持人】国际上先进的医学技术和医疗装备的不断更新,推动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前进步伐,也加快了我国医学科研领域的迅猛发展。其中,神经内科学作为一门临床医学专业,其研究领域涉及从宏观到微观、从人群到分子等不同层次,涵盖了人类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以及肌肉病变。在如今愈加快速的生活节奏中,我们应当如何守护自己的大脑?目前我国神经内科学的科研发展又是怎样?有何举措可推动中国神经内科学研究达到国际水平?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特别邀请到了中国卒中中心建设项目专家认证委员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教授,接受我们本期的新华访谈。


【主持人】王院长您好。


【王拥军】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关于我国神经内科学领域的科研成果日新月异,神经内科在许多疾病的诊疗方面有了重大进展,其中许多研究成果更是应用于临床。那么,究竟什么是神经内科学?请您简单地阐述一下神经内科学的概念,以及其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


【王拥军】医学上所谓神经系统疾病,若按部位分类,即分为中枢神经疾病、周围神经疾病及肌病等。而我们所谓的能够造成器官或组织系统永久性损害,例如中风、帕金森、老年性痴呆症等等,均属于常见的器质性疾病。此外,年轻人易患的偏头疼、失眠等多达几千种的疾病都涉及神经内科学领域。就某些疾病而言,其分类及病因、病理是各不相同的,至今仍存在许多病因不明的神经系统疾病。


【主持人】我国神经科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而神经科学工作者进入世界水平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作为神经内科学科研领域的资深专家,您能否为我们广大网友,简单地介绍一下当前我国神经内科学领域的发展现状?


【王拥军】在医学领域,中风被称为中国第一大病。据相关资料统计,每年死于中风疾病的患者多达170万人,每20秒就出现一个中风死亡者。而且,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快速升高,如同我国的GDP增速一样,约占10%。目前北京的中风患者人数在下降,与北京对此病的重视程度有关。然而,中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将近1000万人,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且多见于老年人。现如今,脑血管病在中国的现状,从发病、致残和死亡等方面进行比较,其发病危害与我国地理位置及环境等因素相关,例如大气污染。


不过,值得强调的是,我国在神经内科学领域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就我个人而言,我国神经内科学的发展,应该更多地关注人们神经内科疾病群的调查、研究和防治干预,并面向未来神经系统损伤的治疗和康复进行研究。


【主持人】引发或者导致神经系统损伤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正确预防?


【王拥军】该领域疾病多发人群涉及年龄范畴,即45岁及以上人群属于疾病高发阶段。而高发人群可分为两类:一类人群属于行为学病症,即主要由精神因素、缺乏运动及大量饮酒引发;另一类人群属于疾病因素,即由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狭窄等疾病导致。而中风的发病因素不分年龄、不分地域、不分职业、不分性别,什么人都可以患病,因此中风被称作中国第一大病。


除此之外,天气及气温的突然变化,尤其是在冬季供暖前后,春夏交替,秋冬季节转换等时期,我国的患病、发病率明显增加,其致病因素更加多样和复杂化。介于此,我们的医务人员就要做到即时地监管,并及时调控床位,以备不时之需。


至于预防方面,人们可以从饮食、生活等方面做到自我管理。其一,即注意温度的变化,应该采取适当的保温、保暖措施;其二,即加强自身监管,例如患有糖尿病的病人,应该时刻注意自身饮食习惯,以防止血糖超标,时时监测血糖;其三,即对早期症状的识别,做到预期治疗,对自身健康起到保障作用。


【主持人】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必定十分注重培养科研领域人才。那么,我国在培养这一领域的专业人才方面有着怎样的标准或要求,您在这方面又是如何做的?


【王拥军】北京天坛医院是国家领先优秀团队之一,其人才梯队分配合理。就整个团队而言,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人才引进;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个人的培养,院方每年委派3~5位学科团队人才前往国外进行培训,同时,还会邀请国外医学界专家到访中国,进行科研与临床技术的一对一交流。


【主持人】显而易见,迅速使中国神经科学研究达到国际水平是至关重要的。那么,相较于国外神经内科学的发展趋势,您认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优势具体包含哪些方面,且应当制定怎样的策略实现与国际水平接轨?


【王拥军】当前,中国就中风疾病的防治方面,主要体现在:其一,即强大的政府职能,从卫生部疾控中心、国家防控体系等各级部门都很重视,行动也很迅速;其二,即庞大的患病人群,我国的临床研究提高很快,医生有大量的病例,国内有庞大的患病人群。这是国外专家所不具备的,没有这么多鲜活地可供研究的病例。长久以来,我国神经内科领域,一直秉承以临床工作为基础,科学研究为先导的前瞻思路,以放眼国际先进水平,铺垫出科学化、人性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主持人】2011年,您曾入选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领军人才,北京市科委“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请您结合多年的临床研究与管理经验,具体谈一下我国神经内科学科研领域,如何探索未来的发展之路。


【王拥军】今年,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总后卫生部在北京联合启动首批13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其中即涉及神经系统疾病领域,主要开展脑血管和神经肿瘤的研究。其主要包括:加强新的证据的研究、加强基层医院培训、对国家的数据监控,以及加强国际交流等内容。


根据整体战略部署,该研究中心将承担起提出医学攻关方向、培育专业医师人才、构建公共健康平台、优化医院管理机制等多项任务,以推动我国临床医学及医学转化的快速发展,最终造福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健康。


我相信,在未来几年内,我国神经内科学领域将迎来健康与医学的黄金时代。


【主持人】感谢王拥军教授对我国神经内科学领域做出的贡献,以及对该领域未来发展的无限期冀。最后,请您对我们的广大网友及年轻医师们道以祝福和期望。


【王拥军】希望我国广大的年轻医师们可以从自身做起,严格规范科研与临床技术研究,造福广大百姓健康;也祝网友们在未来的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健康、注重科学。


【主持人】本期新华访谈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刘佳 王娜 张晗)


【王拥军教授简介】


王拥军,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教授、天坛脑血管病中心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


北京脑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转化医学脑血管病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卫生部国家脑卒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组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医院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卒中杂志》主编,CNS Neurosciences & Therapeutics》副主编,《中华内科杂志》副主编。


主持国家脑血管病“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脑血管病重大新药创制临床评价平台,国家/北京脑血管病临床资源和样本库,参与脑血管病973项目。王拥军教授率领团队牵头开展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轻型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研究在今年召开的国际组中大会上,被评为2013年10大最新研究进展之一,相关研究论文6月30日刊登在国际最顶尖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