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徐说中医话健康 上火与用药
2018-03-09 13:00:56 来源:第一健康报道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传播正能量 创造新价值;第一健康报道——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专注新时代健康品牌建设与传播,是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公开表彰媒体。

聚焦健康中国 上火(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记者孙晶晶)


编者按:“火”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命题,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已故国医大师陆广莘曾说过,与人体疾病现象密切相关的 “火”,一指致病因素,二指病理状态。凡病因中的六淫之火,在病因作用下呈现的机能亢进的状态,皆为邪火。邪火是导致机体产生疾病的贼邪,既可由外而来,也可由内而生,是临床常见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其来源有六淫侵袭、情志过激、饮食失调、劳逸过度、体质因素、医药所误等;其内生机制为阴虚火旺、阳虚生火、气虚生火、郁而化火、阳盛化火;其致病特点为动血、扰神、伤津、耗气、生风、动痰、成毒。正火虚衰,是指生理之火虚损,脏腑机能减退或衰弱的病理状态。谈及“上火”,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应对的手段,如服用去火类中药、刮痧、拔罐、放血等等。今天刊文徐亚楠大夫的文章,说说百姓日常关心的“上火与用药”。


小徐.jpg

图为徐亚楠中医师(九剑 摄)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硕士、天津南开中医医院综合科中医师徐亚楠对于老百姓常说的“上火”,在日常诊疗中有独到的见解。


何谓火?


徐亚楠从中医角度解释说,“火”是人体机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必不可少。阴阳平和之人的“火”亦可称为 “阳气”,其循经而行,如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亦如一日中太阳起落,早起阳气生发,中午阳气隆盛,午后阳气衰减,入夜阳气收藏。《黄帝内经》将火比喻为天与日,可见其对于人体乃至自然万物的重要性。


为何会出现上火现象?


徐亚楠解释说:内因方面:肾阳亏虚之人会有虚阳外越,致心火过亢,易表现为燥热出汗、心烦、失眠、咽干咽痛、面红目赤。脾阳亏虚之人会导致运化功能低下,谷道不通,易表现为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肝经虚寒之人会导致阴阳不交,阳气闭阻不通,易表现为手足心热,胸中燥热,口唇干燥,阴部潮湿灼热。


外因方面:一切外感邪气所引起的表证,如感冒、发热、咳嗽、风疹、湿疹等。过食辛辣刺激、寒凉食物所引起目赤肿痛、咽干咽痛、大便不畅、皮肤疖肿等。


同时,火热在日常中会体现在三方面,即一是外感表证:打喷嚏、流鼻涕、咳嗽、发烧。二是内伤疾病: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皮肤疖肿、燥热汗出、食积口臭、大便暴泻恶臭、小便混浊黄赤等。三是情志疾病:心烦失眠、暴怒暴喜。


针对这些情况,如何对症治疗?徐亚楠告诉第一健康报道:


由外感引起的火热之象,绝大多数为表邪闭阻营卫之气,人体自身正气奋起抗邪,宣畅不彻所现。此时应遵循“其高者,因而越之”的大原则,使邪由表而解。若有体虚者,外感邪气直中脾肾,亦应顾护脾肾阳气。切不可误用寒凉药物。


由脾肾阳虚引起的火热之象,亦可称为“虚火”。虚火应以温补脾肾之法解决,切不可误用清热去火解毒一类药物,此类药物应用后会损伤阳气,加重虚火状态。


人体四肢末端为阴阳交接处,由肝经虚寒引起的阴阳不交会导致阳气郁闭,四末不通,胸中气机不畅,从而出现火热的表现。此时应暖肝化瘀,交通阴阳,不可盲目使用清肝利胆类药物。


过食寒凉所引起的火热,也是由于损伤脾肾阳气所致,所以应以温中散寒法方可解除火象。


徐亚楠强调:现今人们饮食不节,起居失常,精神紧张,身体多为元阳亏虚。因此见到“上火”,多为虚火或气郁所致,万不可误用寒凉药物,火上浇油。


“上火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阳气浮越的一种表现。必须分清藏腑表里虚实、病情轻重缓急,才可分清补泻之法。日常若见‘上火’症状出现,万不可见火去火,盲目吃去火药,或刮痧、拔罐、放血等。”


徐大夫最后表示:一定要辨明火热来源,结合自身体质,理清病因病机,才能对症用药,得到彻底治疗。正如《黄帝内经》所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


(责编 秋时雨)

标签:
健康中国第一健康报道上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