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应建 “第一目击者”
2019-06-21 16:41:47 来源:第一健康报道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传播正能量 创造新价值;第一健康报道——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专注新时代健康品牌建设与传播,是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公开表彰媒体。

聚焦健康中国 急救(第一健康报道 融媒体中心)


“第一目击者首先是医疗救护群体,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在大救援观念下,应建立‘第一目击者’群体,包括警察、公共场所服务人员、教师、消防员等,即全民急救普及。”——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


微信图片_20190621161306.jpg

2019第十届健康中国急救公益论坛活动现场


6月20日,由人民日报健康时报主办,中国保健协会、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科普分会、北京市灾害救援协会、中国卒中学会中心中风120特别行动组特别支持,北京雪中金康复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急必应应急技术有限公司、江西认真药业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2019第十届健康中国急救公益论坛在北京举行。


会上,众多急救专家、临床专家、行业领导等围绕“心脑血管急救体系的建立”、“社区和家庭在急救生命链中的重要性”等议题展开讨论。


需建立“心脑血管急救体系”


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第一死因,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过去20年持续上升,同时还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多并发症”这样的“四高一多”特点,因此不仅要加强公众的预防意识,还应尽快建立心脑血管急救体系,以减少致死、致残不良事件发生。


“心脑血管急救体系建立,可有效防范和救治心脑血管疾病意外。”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长李宗浩提出,建立心脑血管疾病急救体系,尤其是院前的急救设置点,不仅可以提供快速诊疗通道,还可以通过多学科协作医疗模式,依照规范化的诊治流程,实现早期快速诊断、危险评估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和改善预后,进而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


“第一目击者”群体很重要


当前,我国的急诊救治在院前、院中、院后的衔接,与理想的连续状态仍有差距。应急医疗绝不仅仅是医生的事情,一旦患者出现紧急情况,身边的人更为重要,如果第一目击者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将会大幅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遗憾地是,相关调查显示,我国仅74.7%的公众对急救知识有部分了解,18.3%的公众对急救知识完全不了解,其原因与急救培训存在技能非标准化、急救知识普及不足等问题相关。


根据《中国报告网》显示,随着市场建设越来越规范,院前急救中心市场规模将保持不断增长,预计到2024年间突破51.16亿元,行业产值规模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70.18亿元。


急救体系少不了“社区”


此外,理想的急救体系少不了社区这一环节。应在社区内建立智能急救站,大家可通过身份证验证或手机扫码的方式,快速取出急救站内的设备免费使用,快速实施救助。同时,社区内也应当为居民进行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普及。


健康中国家庭急教员培训计划暨平安家庭急教自救互救五防工通程公益行动”就是通过在社区建立标准化公共应急防灾减灾急救互救科普基地——“社区共享安全岛”、“公共空间科普e站”等,培养心肺复苏自救互救志愿者培训导师,建立培包括防心梗、防中风、防摔倒、防灾害以及儿童安全防护五个方面的“家庭急救员”志愿者队伍。


雪中金集团精心打造的健康中国急救公益论坛已走过急救公益十年,在全国开展急救、自救、互救公共安全科普主题活动20000多场,共有200多万人接受了心肺复苏技能教育培训,直接受益家庭达100多万户,免费发放急救互救科普读物200多万册、免费发放急救药盒及急救药包100多万个、免费发放个人急救信息卡200多万张、其中参与急救科普培训的医疗专家达500多人、全国家庭急救员培训志愿者达20000多人。


北京雪中金康复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家起倡导,要积极探索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应用及健康医疗数据资源的规范接入,稳步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开放,尤其是把健康智能硬件研发与社区急救相结合,进而发挥社区在急救、自救上的功效,为每一个家庭及个体解决院前急救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来源:健康时报网


(责编 薄荷)

标签:
健康中国急救协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