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杂志刊文《太空合作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聚焦健康中国 航天(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编辑部)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航天强国的战略目标。这意味着,建设航天强国已经“绘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
在过去的5年中,中国航天事业秉承“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精神等光荣传统,一系列航天重大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火箭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取得丰硕成果。
与此同时,中国对太空领域的国际合作一直持开放态度,先后与欧洲航天局、俄罗斯、巴西、法国等国家及国际组织建立了航天合作机制,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大纲。对耗资巨大、周期漫长的各种空间活动而言,充分的国际合作,将有效降低其难度和门槛,最大程度地提升效率和效益。
不止一位航天员说过,在太空俯瞰人类美丽的地球家园,是完全看不到国界的。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每一颗导航、遥感和通信卫星,理论上都能够为其所飞经的国家提供服务。太空领域的国际合作,将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命与太空
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坐的“东方一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在环绕地球飞行一圈后安全返回。加加林的成功让人类的脚步第一次进入了太空,也标志着人类的生命活动不再局限于地球。
如今,太空探索已实现了月球往返,开始向登陆火星以及更远的星际旅行迈进,以健康和医疗研究为主的太空生命科学也随之取得长足进步,不少成果已被广泛应用到人类的健康医疗领域,而且这种技术的转化速度正在加快。
在未来,太空健康和医疗研究有望成为推动生命科学发展、改善人类身体状况、延长生命周期的原动力之一。同时,随着其技术和市场价值不断凸显,该领域可能成为各国太空合作的“最大公约数”。
关乎你我
“人类走向太空过程当中耗费了不可估量的资源,也集中了世界最为尖端的科技力量。”在2018年1月于海南举办的“2018太空技术和平利用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曹文炼说,“如此承载着人类智慧的太空技术,应该更好地应用到全球健康事业和其他造福于人类的行业。”
事实上,自从人类第一位航天员加加林上天以来,与太空探索相关的健康和医疗就成为了人类健康医疗水平进步的重要推手,如医用CT机、人造心脏等。有数据显示,过去几年,人类新的医疗检测影像技术,包括心电图、远程医疗等有50%左右受到太空技术影响。未来,随着生物技术和太空探索的内容更加丰富,太空健康和医疗对人类健康医疗水平的进步会愈发重要。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邓玉林表示,“为提高重大疾病的防控能力,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提高全生命周期水平,加快发展新型健康产业,中国已规划了三方面任务,其中,太空技术将是(该领域)前沿技术的重要来源之一。”
俄罗斯生物医学院院长阿列克奥尔洛夫认为,太空医疗技术不仅仅是应用于太空任务和太空旅行,它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健康领域,过去几十年,美国、俄罗斯和世界很多国家在这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目共睹”。
“在中国的航天医学计划当中,我们提出了一个‘女娲计划’,女娲是中国非常美丽的神话故事(人物),她拯救人类于灾难疾病之中,我们希望借助美好的寓意推进航天医学向大众健康转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李莹辉说。
美国航天局前不久公布的初步研究成果显示,在太空执行任务期间,美国航天员斯科特·凯利的染色体端粒与他在地面的同卵双胞胎兄弟马克·凯利相比变得更长,但是在斯科特返回地面后,端粒长度很快恢复到太空飞行前水平。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结构,被认为与人类寿命有关。虽然要进一步弄清楚太空飞行对人类染色体端粒的影响,科研人员还需做更多研究,但这一发现表明太空中或许潜藏着某种能够改变人类寿命的因子,未来借助生物和太空技术,人类有可能实现延长生命周期的梦想。
拓展人类生存空间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曾说,“由于太空没有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要素,航天员进入太空前必须进行超乎常人耐受力的高强度训练。比如超重训练中,航天员要在时速100公里的离心机中飞速旋转,相当于体重8倍的负荷压在身上,人脸会被拉变形,眼泪不由自主往外流,眼前发灰、发黑,甚至意识丧失,危及生命。”他表示,在“神五”发射升空时,“我感觉五脏六腑都要碎了……”
杨利伟的讲述令人心疼和震撼,不过,航天员在太空探索中的痛苦经历也倒逼着航天科学家们不断推动太空健康和医疗技术的进步,这既改善了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又加深了人类对自身生命和未来生存空间的理解。
阿列克奥尔洛夫表示,过去几年的研究让他的团队对于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风险更加了解,如星际任务中的辐射问题,发展了一些新的知识体系,这让他的团队未来能够更好地为一些更长的飞行任务提供支持,让未来的星际旅行更加成功和安全。
阿列克奥尔洛夫说,他们已采取了多种办法,包括一些人工重力的模拟实验,来培训航天员,帮助他们去预防由于太空环境引发的疾病或者各种身体紊乱。“尤其在执行星际间旅行任务时,航天员将面临各种身体方面的挑战,我们必须发展一些新的、更加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我们需要一个很好的为星际间旅行服务的医药支持系统,因为有的时候航天员可能很难去跟地面的人做非常多的沟通,或者说沟通会受到很多限制。”
邓玉林认为,空间生命科学和太空医学已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它将给人类带来三方面的利好:一是可利用空间特殊环境发展一些新的生物技术;二是可了解空间环境对于生命活动规律的影响,继而发现生命科学的新知识和新现象;三是可以开展生命起源和进化的研究,为人类发展与未来提供一些基础性的成果。
“最大公约数”
“合则强,孤则弱。”风险极高的太空健康和医疗探索更是如此。
美国宇航员、得州医疗中心董事伯纳德·哈里斯在“2018太空技术和平利用国际研讨会”上说,“中国空间站的参与,使我们能够通过更多平台推广更多技术,包括医疗技术,对此我感到非常兴奋。”“我们是一个大家庭……现在也开启了火星之旅,将去到更远方的太空,征途中我们需要共同的合作,因为其成果将惠及全人类。”
“星际航行的挑战巨大,我们必须有一个包容性的旅程或方案,使大家可以通力合作向前迈进……我们需要同各个领域的专家合作,跨学科合作。”美国宇航员梅·杰米森说,各国需要以开放性的思维看待太空发展,综合考虑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
阿列克奥尔洛夫也表示,俄罗斯生物医学院下属的很多诊所正积极将太空医学技术应用于普通人的健康维护和医疗救治,“我们非常需要一些新的研究、新的投入,我们急需国际合作才能够促进这个领域的合作和研究。”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各国政府加强太空领域合作,随着私营企业实力壮大,太空科技、太空健康和医疗的巨大商业价值不断显现,如何让市场和企业更好地融入其中,也成为各国发展太空科技及太空健康医疗产业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有美国媒体报道,根据投资机构“空间天使”(Space Angels)的报告,2017年全球有超过20亿美元的私人资本投资于航天工业公司。另据美国美林银行预测,未来30年,太空产业价值将至少达到2.7万亿美元(目前的规模约为3500亿美元),增长近7倍。
中实集团董事局主席王天怡说,金融对各国太空产业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国的业界人士已就如何让金融更好地支持太空产业发展进行了多次探讨。
国际能源专家武建东教授认为,世界太空产业将进入一个2.0的商业跑道,在这条跑道上,“太空健康技术将是国际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将是国际太空领域合作最重要的突破口,更重要的是太空健康合作将有最高的商业红利。”
(据《环球》杂志)
(责编 郝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