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健康中国 媒体融合 (第一健康报道 融媒体中心)
第一健康报道消息,据中宏网北京7月27日信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近日召开。会议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陈昌凤
日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陈昌凤就相关话题接受本网专访。
开启媒体融合历史新阶段
中宏网记者:从某种角度,人类的传播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媒体融合史,您如何解读十四次深改会推进媒体融合的现实针对性以及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陈昌凤:第十四次深改会重点提出并就推动媒体融合提出若干意见,是在国际国内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大背景下指出的未来重要战略和目标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传递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信息,并历史性地首次以极高规格的会议研究出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因此,第十四次深改会的意见,也具有将媒体融合战略持续推进下一个阶段的标志性意义。
人类的传播是在不断的融合中演进的,进入互联网时代这种融合有了质的飞跃。在此背景下,中国高瞻远瞩,从国家战略、政治战略层面定位媒体融合目标、推动媒体发展。第十四次深改会又开启了媒体融合的历史新阶段。
在2013年8月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手段创新,就是要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特别是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提出了"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媒体"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再次深刻分析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明确提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重大要求:"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
历史地看,历次媒体技术推动的融合发展,都不只是形态的变革,融合推进传播内容、渠道革新,更重要的,融合是在构建新型的传受关系,并革新新闻与传播的理念和思想,拓展新闻与传播的哲学观。
服务媒体融合战略科研攻关
中宏网记者:结合清华大学近年来在媒体融合相关领域的探索实践和成果,您怎么看待近年来我国媒体融合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及主要经验?
陈昌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教学和研究领域、在社会服务方面,近年都紧密联系媒体融合的战略开展工作。学院在本科层面开设了融媒体传播专业,在硕士层面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工程学院、传播学院合作开展"数据传播"国际双硕士项目,在清华大学开展跨学科教育项目,最早开设新闻编程、数据科学系列课程;在研究方面大力开展新科技时代的中国特色新闻学、智能传播与新科技应用传播等方面的研究,承担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取得了一些产学研一体化的突出成果;在社会服务方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一直致力于与媒体一线、与网络管理部门、各部委信息发布与新媒体运用方面等提供各种专业服务。
关于我国媒体融合领域的成就,应当说是相当辉煌的。我在拙著《媒体融合:策略与案例》一书中有一些介绍。2014年8月18日中央出台《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至今已有5年,五年来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在深入推进。人民网发布的《2019全国党报融合传播指数报告》显示,党报的网站开通率达93.4%,聚合新闻客户端和微信平台的入驻率均超过80%,76.1%的党报建设了自有新闻客户端;73.5%入驻微博平台;半数党报开通了抖音号。不仅如此,目前媒体融合正在向纵深方向推进,传统媒体演进而来的融合媒体,已经成为生产者、用户最重要的沟通介质。
数据化、移动化、智能化融媒变局
中宏网记者:结合十四次深改会的有关会议精神,您对当前推进我国媒体融合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瓶颈怎么看?
陈昌凤:中国媒体融合创造了崭新的局面。当今技术进入数据化、移动化、智能化时代,新闻传播也在变革,媒体面临巨大挑战。
首先,如何适应信息生产主体的改变?一是任何一位互联网用户都可以成为信息生产者,据统计,中国8亿多网民中自媒体工作者超过260万人,各类自媒体号总注册数约3155万,其中微信公众号超过2000万。二是智能技术正在提出一个新的命题——在算法结构的数字逻辑和技术逻辑下,信息生产者成为能动的算法适应者和使用者。三是人机传播广泛运用,机器逐渐承担人类的工作,人与机器之间的传播也会建立和影响社会关系。在自然语言处理和自然语言生成技术兴起的背景下,机器不再仅仅扮演辅助交流的"媒介"角色,也开始成为动态参与传播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新时代的新问题。
第二,如何调整变革中的信息内容形态?新闻不再独领风骚,旅游、生活、汽车、金融、房产、创业、科技、美食、动漫、文化等成了自媒体十大热门内容;短视频、动图、直播等受青睐,音频自媒体异军突起,短视频爆发式增长,生产流程也不同于传统时代的采写编评播制摄,超过80%的自媒体人每天的工作内容是寻找素材、写文章、排版等"创作"。截至2019年1月,抖音用户总数突破8亿,日活跃用户突破2.5亿,日视频播放量超过10亿次。最近在美国举行的Knight基金会支持的"21届国际在线新闻研讨会"上,竟然还有一个是如何使用抖音(Tik Tok)做新闻的工作坊,美国主流媒体都重视使用抖音了!传统媒体怎么做?
第三,如何运用平台化媒体载体?信息传播载体也在变革,整合各种资源,可以多来源汇聚内容、多媒体生产制作、多渠道发布内容、平台化对外服务,业务节点化、数据云存储、资源共享并可扩充。聚合型信息平台、垂直类新闻应用APP等,如何建设好、运用好、管理好?这是新时代的新任务。
第四,如何适应新型传受关系带来的媒体与社会各方面互动关系的变革?生产者、消费者正在融合,信息消费者结构、关注的内容也在变化,对媒体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广泛应用,算法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处理个人生活、社交、职场信息不可避免的中介,算法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内容生产者对算法含义与价值的理解,构建算法的文化意义了。有不少实证研究发现,算法分发的逻辑已经转化为信息生产者的逻辑,其中的权力互动关系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算法开始影响生产者的行为,生产者由此对平台的权力进行回应,用户、平台和算法之间得以形成相互依存的复杂关系,我们的媒体是不是准备好了呢?
未来传播的技术逻辑与发展路径
中宏网记者:这确实是一系列亟待回答的崭新课题,那么,您对进一步推进媒体融合有何思考或建言?
陈昌凤:未来的媒体融合,可以从互联网的技术逻辑中有所借鉴。如果说互联网的"上半场"是"物的逻辑",创新方向是通过时间空间的连接实现横向规模化发展;那么互联网的"下半场"则是"人的逻辑",通过个性需求的满足实现纵向垂直化发展。技术基础设施方面,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提供了穿梭时间和空间、跨越虚拟和现实的可能;而以算法推荐、机器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则力求满足个性需求,提供智能化传播的技术平台;产品设计运营方面,媒介融合、"O2O"为代表的社群媒体打通多种媒体形态、连接线上线下,创造了粉丝经济;而如视频直播、知识付费等产品模式,则提供了场景化的内容生产和分输到达,满足了分众化的个性需求。
未来传播趋势将会更加突出"人"的主体性因素,社会建构对于互联网和传播形态的发展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一代互联网应用实现了信息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连接,准确地说是"信联网";第二代互联网应用将虚拟空间和物质空间进行连接,所以称之为"物联网";第三代互联网应用的可能方向极有可能是实现生物信息和计算信息的连接,将"人脑/人的智能"和"电脑/人工智能"进行连接,机器学习、可穿戴设备等技术的开发和运用都在朝这个方向进行,因此可以称之为"人联网"。由于"人联网"时代的机器依赖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所以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智能传播的生态。从技术路线的方向来看,未来传播的趋势会越发匹配用户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需求,硬件层面的换代升级创新将会被软件层面的产品设计创新所替代;从产业发展的方向来看,未来传播的趋势将会呈现进一步中心化的特征,虽然用户需求被个性化、分众化的满足,但是却无法脱离资本和市场逻辑,边际成本和规模效应仍然是互联网资本的主线;从政策管理的方向来看,未来传播将会从虚拟落地现实,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重合度会越来越高,主权原则和法律规制将会渐成共识。
(责编 韩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