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健康中国 中医药(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邢东田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院要报编审)
我国居民社区绿化,每年使用多少化学农药(包括除草剂),污染情况如何,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事关每位居民的健康安全,理应有公开数据,让广大老百姓都知道。遗憾的是,网上关于农业与食品加工的化学污染,文章很多,关于绿化污染的寥寥无几。查的到的少数资料,又多语焉不详。看来,尽管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却未能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
网上资料图
据了解,目前我国居民社区绿化,使用除草剂很普遍;使用化学农药控制病虫害,更为普遍。至于危害如何,请教绿化人员,都说对人没有什么毒害。既然如此,为什么园林部门要在洒药前发布公告:“请临街住户关好门窗,照看好小孩及宠物;不要攀折树木,挖摘野菜、野果、花草等,以防意外发生。”
有调研发现,我国城市园林植保,农药使用不仅“品种多、用量大”,施用时还经常违规,一是盲目加大药量,少则3倍,多则5倍,甚至10倍;二是盲目增加次数,防治某种病虫害,从喷2-3次增加到4~5次,甚至8次。然而,“农药的利用率却极其低下,仅为10~20%”,“80~90%左右的农药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了城市环境中,且通过生物链的传递对大多数环境生物和人类造成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城市园林养护中农药的污染原因及预防策略》)。如果情况属实,就说明我们的城市居民,长期生活在一个有毒有害的绿化环境中。
社区绿化为什么要普遍使用农药?记得几十年前,爱国卫生运动,主要是手工拔除野草,杀灭蚊蝇时会喷洒一些药水,但范围很有限。不像现今,如果不频繁施用化学农药,据说害虫就会泛滥成灾。
作者邢东田资料图
在网上查到的最有价值的,是新近发表的论文《呵护乡土杂草,警惕不合时宜的外来除杂绿化技术和标准》(作者陈勇儒),披露了很多不足为外人道的行业内情。原来过度使用农药,与崇洋媚外“以美为师”大量进口草坪草种密切相关。抛弃我国以乡土杂草为主建设自然园林景观的优秀传统,普遍按照洋人高尔夫球场的标准搞绿化,不仅养护成本高,大量耗费水资源,还造成严重面源污染,土壤质量恶化。近几年,随着生态文明的推进,政府开始强调绿化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要求“积极采用乡土树种草种进行绿化,审慎使用外来树种草种”(国务院,2021年)。
既然是这样,如果让土生土长的不易感染病虫害的野草树种自然生长,适当控制,社区绿化是否可以不使用化学农药?
最近,来到Z市Y社区。我的印象中,Y社区早几年是给草地和树木喷洒农药的,有些树上还挂着“已经打药”的牌子。但这几年,好像没有见过打农药。房前有一株杏树,前些年长满蚜虫,叶子都卷曲了,但未采取任何措施。令人惊异的是,“病情”并没有进一步发展,反而一年年地好起来。
走访物业、环卫工、居民等,并到社区各处看了绿化情况。才知道,绿地上基本都是原生态野草树木。维护很简单,不用农药,只在必要时剪枝、割草,除非特别干旱不浇水。社区里有没有虫子呢?有,不多。这些年来并未发生任何虫害。有居民说,不打农药是物业不想花钱,偷懒。我倒觉得,这样的“不想花钱”和“偷懒”,绝非坏事,而是大好事。
就像很多社区一样,Y社区也有种种需要改进提升的地方,但在绿化方面,我以为已达到很高水平,走在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前列。而那些经常性地喷洒农药的社区,看上去特别光鲜美丽,其实水平很低,甚至是没有水平,根本不上档次,恐怕连门槛都没有迈进来呢。
光鲜背后,是对居民对环境的毒害。但有多少人关注呢?尤其是大城市居民,已经见怪不怪。他们被道听途说的洋理论彻底洗脑,对于养猫养狗带来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比如狂犬病,犬流感之类,完全无所谓,但就是见不得虫子。看见个虫子,比如槐树上的“吊死鬼”,就大呼小叫;哪里出现个把蜱虫,媒体就大肆炒作,唯恐天下不乱。可是,为什么吊死鬼成灾?为什么社区里会有蜱虫?能否认真思考一下。
近年来,社会上经常举办爱鸟活动,倡导人类与鸟类友好相处,和平共存。但鸟类来到社区绿化园地,它们吃什么呢?有些鸟类是以虫子为食,或哺育期以虫子为主要食物。怎么办?一方水土养一方虫,一方虫子养一方鸟。很多虫子都是鸟类的干粮,总不能赶尽杀绝吧。水至清则无鱼,虫子从绿化园林中消失,鸟类也就消失了,爱鸟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病态之人,偏好病态之美。一门心思追求水土不服的异木奇花,千百年来生于斯长于斯,与本地环境完全融为一体的原生态植物,被冷落、被铲除,保持生态平衡必需的昆虫等生物连同他们的天敌,统统被绞杀、被消灭。不仅严重干扰破坏了生物链的良性循环,过度保护更造成严重恶果,植物本身所具有的天然抵抗能力丧失殆尽。无所不在的“病梅”,温室里的花朵,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受到“害虫”们的特别欢迎,成为它们的“最爱”。大快朵颐之余大肆繁殖,泛滥成灾。用农药维持绿化,已经使绿化病入膏肓,就像躺在ICU里的垂死之人,不用化学药品和特殊器械维持其苟残延喘,一刻也活不下去。
绿化的首要目标,是生态环境安全健康;美化居于次要与服从地位。生态优先,则美化就会发挥优势,两者相得益彰。美化优先,舍本逐末,就会破坏损害生态环境,最终养成了毒玫瑰。不仅造成绿化面源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更是直接危害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为了所谓的美观而牺牲居民与环境的生态健康,这不是美化,而是毒化!这笔账是否划算?谁是赢家?
社区出现病虫害,完全是生态失衡的结果。不想办法恢复生态平衡良性循环,而是妄图用化学农药一灭了之,其结果往往是杀敌八百自损三千。农药者,凶器也,不到万不得已不得用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现在,野生动物已经受到法律保护,严禁随意猎杀。昆虫呢?为什么要用对付敌人的办法非杀灭不可?对于敌人,都要给出路,允许其改过自新。昆虫们的出路何在?给他们戴上一顶“害虫”的帽子,就可以随意杀害?虫子们会同意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被逼上绝路的“害虫”们,为了生存,越战越勇,越杀越多,越杀越毒。超级害虫,超级细菌,超级病毒,超级杂草,应运而生!失衡的生态更加失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永远无法实现。
大自然是讲究生态平衡的,原生态环境,有“害虫”而无虫害,生物多样性保证了生态健康。现代农业,规模化种养,单一品种成千上万亩地种植,养鸡养猪也是成千上万的集约化工厂化,严重破坏了生物链的良性循环,只好用化学农药来维持其病态平衡。如果说,随着城市化人口大规模集中,农业规模化有其“不得已”之原因(蒋高明教授们的实践告诉我们,其实未必);但绿化,是多样性的,与规模化农业并不是一回事,为什么要以农业为师,不断施用化学农药。有这个必要吗?
绿化植物中生活着多种生物,是生态环境健康与生物链良性循环的体现。那些对人有危害的病、虫,的确需要采取措施,但未必非用化学农药,完全可以采取“非药物疗法”,使绿化环境达到一个动态平衡,实现良性循环。
位于四线城市城乡结合部、近年 “脱贫摘帽”地区的Y社区,物质条件比大城市差的太远,居然做到了无农药绿化。究其原因,或许如某些居民所说,有经费方面的考虑。但我更相信,他们对什么是自然之美,什么是自然之丑,有着正常的思维和朴实正确的认识,从而选择了最接近自然的“非药物疗法”,既保护了环境与健康,同时还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资源。何乐而不为!而那些物质条件要好得多的“先进的”大城市社区,为什么反而做不到?总以为自己是大自然的主人,总想着如何改造自然,以屈从于自己不健康的审美要求。大把的银子都给了卖农药的,给了卖洋草皮的,给了卖奇花异草的,还美其名曰“美化环境”!
很显然,目前社会上特别是很多大城市的绿化,之所以严重依赖农药,除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盘根错节的利益链,绿化人员对于既有模式的习惯性依赖,以及使用农药杀虫方便快捷等因素外,最为关键的,是认识与观念出了问题,完全颠倒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致使绿化走上了反生态的歧途。
自然为真,人为乃伪。庄稼是种出来的,生态是长出来的。返璞归真,造化为师,绿化的先生不应是规模化农业,而是大自然。更何况,在生态文明的大形势下,社区绿化的师傅,也在大力推动农药化肥减量,走绿色发展之路。为什么徒弟还要一如既往地喷洒农药?我们需要彻底转变观念,需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用生物多样性的思维,用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思想来指导绿化。这,才是我们的正确方向。
(责编 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