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健康中国 生活品质(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人民的日常生活虽然体现为一件件具体的小事,但党员干部决不能小看这些“小事”,因为这些“小事”不仅关涉人民的福祉,也构成人民的生活品质。近日,习近平在重要指示中强调:“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2016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学习《胡锦涛文选》报告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人只要活着,就有生活的需要。马克思说:“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和自然界进行斗争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么做。”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的目的就是满足人的需要,而“需求的数量和满足需要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人们的生活需求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会有所变化,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和更高水平的需求。恩格斯在谈到理想社会时说:“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今天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人民的生活需求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消费成为一种时尚,享受和发展需要成为主流。这是人们追求生活品质的生动体现。
什么是生活品质?生活品质,是指人们享受物质和文化发展的水平和对于这种享受的主观感受与满意程度。生活品质集中显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品位和质量,是一个集经济、社会、文化、精神、环境于一身的综合体。比如,习近平提出的“厕所革命”,就是改善人居环境生活品质的一项重要内容。人居环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居息息相关,对人们的生活品质有直接影响。再比如,在人们拥有比较充裕的物质条件后,休闲就成了人们的基本需求和生活方式。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放松方式消遣时光,愉悦身心。
高品质生活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经过近40年改革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这些需要的变化,体现着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的需要包含着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虽然个体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都普遍追求着更舒适的生活条件、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等等。
满足人民生活品质需求是党的使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必然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不断提出新要求。我们必须跟上人民的需求变化和时代发展,不但要提供足够丰裕的物质产品,还要提供丰富且高品味的精神产品,以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习近平指出:“以前我们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我们要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努力实现包括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在内的各类物质和精神产品的供给。习近平指出:“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必须抓好经济社会建设,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物质需求是第一位的,吃上饭是最主要的,所以说‘民以食为天’。但是,这并不是说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就是可有可无的,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 现在,很多城市不仅打造“宜居城市”,还在发力建设“体闲之都”、“品质之城”,向居民提供舒适、愉悦的生活享受。在农村,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致力于创造稳定、和谐的生活环境。
在祖国从“富起来”向“强起来”进发的征程上,不断创造着人民对生活品质的新追求;党的工作,就是不断把人民的新追求变为现实。习近平指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来源:学习中国)
长按二维码关注第一健康报道官方微信
(第一健康报道www.dyjkbd.cn 新闻热线52478634/17701039511)
(责编 秋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