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健康中国 抑郁症(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记者康梅)
6月17日上午举办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给抑郁症患者排忧解难。
第一健康报道整理如下问题,请陆林院士院长解答。
资料图 (源自网络)
产生抑郁症的原因是什么?
陆林:在我们国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因为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工作节奏的加快,还有一些灾难性事件的发生,比如新冠肺炎,这些不确定性都会给我们的情绪带来影响,也会增加抑郁症的患病率。
第二个大的方面,主要是我们国家,我们的老百姓对抑郁症的认识提高。过去我们可能觉得抑郁症不是个病,或者对它不了解,不治疗,甚至当其他的病治,很多人可能觉得身上不舒服,当成一些胃病、心脏病、头疼病治,其实很多可能是抑郁症。我们普通百姓对这方面的认识增加了,感觉到抑郁症的患病率增加了。其实我们国家的患病率跟发达国家比还是要低一点。
国家层面采取了哪些干预措施?
陆林介绍,过去十年,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一是在“健康中国行动”中专门有“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我们的口号是“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其实每个人也都是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健康是我们工作学习生活还有生活质量的基础,心理健康更是健康的基础,如果没有心理健康,我们就谈不上健康,所以在“健康中国行动”里面设置了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二是国家利用中央财政重大公共卫生的项目资金,在一些地市开展试点工作,组织专家制定了《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项目实施方案》,让我们每个学校、每个大学、每个企业或者每个政府部门来关注这个问题,从儿童、青少年抓起。抑郁症治疗是非常有效的,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认识不到,或者不认为它是抑郁症。
三是全社会特别是各位媒体记者还是要加强科普宣传,不要把抑郁症当成洪水猛兽,它就是一个常见病,发病率在全球都很高,和高血压、糖尿病这些一样都比较常见,大部分人治疗效果都是非常好的。
我们应该如何去预防和应对?
对普通的大众来说,我们要认识到抑郁症是一个病,是可以治疗的,跟其他病一样。
但是我们容易产生误解,觉得我今天不高兴了,我有抑郁状态,最近压力大了,心情不好了,是不是就是抑郁症?这个不是,抑郁状态或者抑郁的感觉可能每个人都有,大部分人都经历过不高兴的事,但它不是病,不是抑郁症。抑郁症是有明显的心情不好,要持续一段时间才算是抑郁症,如果今天因为工作、生活、家庭或者各种各样的事情不顺心,但很快就过去了,这个不需要治疗,过去就过去了,就是一个抑郁的状态。但持续时间长了,影响我们的工作生活休息,可能就是抑郁症,需要治疗。
治疗效果刚才已经说了,全球在这方面治疗是非常好的。一个是需要重视,第二个非专业人员感觉自己最近心情不太好,工作效率下降,吃饭胃口也不好,甚至记忆力不好,是不是病?是不是抑郁症?一定要去评估,尽量不要自己给自己戴帽子,非专业人员也不要给别人戴帽子,我们要找专业的评估。量表仅仅是简单的初筛,还要经过专业的评估。还有就是,我们每个人要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我们强调注意饮食的方式,少吃盐,少吃甜,防止高血压、防止糖尿病。但是每天有没有想到,怎么样维持心理的健康,维持高效的工作能力,每个人掌握调节自己心理健康的能力,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一点,我也希望媒体记者通过广泛的宣传,来消除病耻感。抑郁症治疗有效,也好治,很多人治疗好了就是永远的好了,不会再复发,但是很多人觉得抑郁症不好听,或者觉得抑郁症是不是我的品德有问题?或者得抑郁症是意志力有问题?其实不相关,任何人都有可能得抑郁症,有钱没钱,意志力坚强或不坚强,都有可能得抑郁症,跟我们的品质、意志力没有直接关系。
社会上很多人觉得得抑郁症不好听、不好看,不愿意看病,自己耗着、顶着,上不了班还坚持,但是越耗可能就越严重,越耗可能真的不好治。所以在自己感觉不好的时候要及时求助,及时寻找帮助,很多是能够解决的。它就是一个常见病、多发病,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我们不能因为得了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觉得可以说出口,抑郁症不愿意说出口,这会给我们带来更被动的状态。所以我们要迈开第一步,抑郁症到目前为止机制还不清楚,但是我们第一步就是要认识它,及时的治疗,大部分人都可以治好。
(责编: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