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健康报道
  • 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处)表扬媒体        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媒体
  • 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处)表扬媒体        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媒体

礼赞70年 儿科变化巨大

融媒体中心2019-09-28 14:49:01
健康阅读:
来源:第一健康报道

2019-09-28 14:49:01


      传播正能量 创造新价值;第一健康报道——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专注新时代健康品牌建设与传播,是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公开表彰媒体。

聚焦健康中国 儿科(第一健康报道 融媒体中心)

 

中国儿科学发展70年如同一幅磅礴画卷。

 

1569485370138520.jpg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仅有不到10所儿童医院,到今天全国已建成超过100所儿童医院;从过去只有省/市级医院成立儿科,到现在众多二级/一级医院都建立起儿科诊室;从一个综合性小学科,发展到各亚专业分支齐全的大学科;从过去‘听故事’,到今天我们可以在世界舞台上讲故事”……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王天有教授感慨道,“新中国成立70年,也是中国儿科事业、儿科队伍不断壮大的70年,儿科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 中国儿科学大事记

 

1937年,我国现代儿科先驱者富文寿、祝慎之、高镜朗、诸福棠等发起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中国第一所儿童医院在上海建立。

 

1938年,《中华医学杂志》开设儿科专号。

 

1943年,诸福棠主编的《实用儿科学》出版。

 

1947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儿科大会。

 

1950年,创办《中华儿科杂志》。

 

1973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加入了国际儿科学会。

 

1990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加入亚太地区儿科学会。

 

2013年,“中国儿科医师奖·终身成就奖”和“中国儿科医师奖”成为儿科医师最高奖项。

 

二、 这些成绩,见证了中国儿科学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翻了一番,从35岁猛增至77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近期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直言,“这其中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下降”。

 

同期发布的《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2019)》指出,我国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1991年的33.1‰、50.2‰和61.0‰,下降至2018年的3.9‰、6.1‰和8.4‰。

 

这既得益于政府和社会的持续关注,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和相关法规政策的逐渐完善,更离不开儿科学科的发展与儿科医护人员的贡献。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科发展举足轻重。

 

(一) 几十载深耕细作,亚专业枝繁叶茂

 

王天有教授介绍,从1937年现代儿科先驱者富文寿、祝慎之、高镜朗、诸福棠等发起成立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到1943年诸福棠主编的《实用儿科学》出版,中国现代儿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分化发展为基础儿科学、发育儿科学、预防儿科学、社会儿科学、临床儿科学等分支齐全的综合学科。

 

各亚学科专业在诸多领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包括新生儿专业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等领域;呼吸专业感染性疾病、哮喘和呼吸介入治疗方面;血液病专业对儿童各种类型白血病的综合诊治等诊疗实力与日俱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儿童保健专业已在我国建立了国际上独一无二的专业体系,三级妇幼保健网几乎覆盖到每一个角落。

 

随着各领域儿科指南、共识的相继问世,儿科疾病的诊治逐渐走向规范化。近些年,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血液病等多领域共推出专家指南共识逾100项。

 

过去,在国际学术领域“听故事”的中国儿科同道,如今奋发走上了“讲故事”的舞台,纷纷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学术进展令世界瞩目。

 

一批优秀分子孜孜不倦,为中国儿科赢得了诸多分量级国际奖项:荣获“丹尼斯-布朗金奖”的张金哲院士、“亚洲突出贡献儿科医师奖”的胡亚美院士、“安万特-巴斯德奖”的杨永弘教授、“道格拉马奇奖”的江载芳教授、“亚洲杰出儿科医师奖”的赵正言教授等,他们不仅为中国儿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代言,更为中国儿科持续发展注入了榜样的力量。

 

(二) 二十年兜兜转转,不改对儿科的爱

 

谈及儿科,总绕不开儿科医疗资源的供需矛盾。这一矛盾有多方面原因: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其疾病病情进展快、个体差异大、病情易延续;孩子不懂表达,导致疾病诊治困难;1998年,高等教育改革,医学院的本科教育取消了儿科专业,儿科人才供给源泉突然断流……面对独生子女时代父母对孩子就医的高要求,和随后二孩时代激增的儿童就医需求,儿科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令人欣喜的是,最近几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多部委出台《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全国20所高校在停招18年后恢复儿科本科招生。在一揽子政策支持下,儿童医院数量明显增加,儿科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儿科医务人员数量逐步增多,加之儿科医生的职业荣誉感逐渐得到社会认可,一些儿科医生重新回到了自己热爱的岗位。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师电子化注册系统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拥有儿科医师23万名,每千名儿童拥有0.92名儿科医生。我国共有儿童医院228家,开设儿科的综合医院等2万余家,每千名儿童床位数为2.22张,儿童医疗供需矛盾明显缓解。
尽管“短板”依然存在,23万儿科医生凭借对职业始终不变的爱,坚守岗位、敬业奉献,扛起了4亿儿童的健康重任。

 

三、 这些经典,值得载入学科史册

 

(一) 大型现代儿科医学全书《实用儿科学》问世

 

20世纪30年代末,在早期儿科医疗实践中,我国现代儿科医学奠基人诸福棠深切感受到中国儿科医疗事业急需一部全面的大型现代儿科医学全书。结合中国国情、民族和地域特点编写一本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儿科医学全书成了诸福棠奋斗的目标。经过夜夜耕耘,苦战五载,1943年1月,80万字的《实用儿科学》出版了。

 

诸福棠在写作初稿时,亲自动手写了80%的内容。他的同事和助手范权、苏祖斐、吴瑞萍、邓金鍌等人都参加了编写。诸福棠开创了儿科医学著书发挥各自专长、集体协作的先河。以后该书的多次再版也遵循和发扬了诸福棠这种集大家之专长,采各地之优势的精神,保持了《实用儿科学》的权威性。

 

《实用儿科学》既汲取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儿科医疗知识和临床经验,又密切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对各地的地方病、传染病、常见病、多发病等特点,都做了详细论述。

 

诸福棠还把他预防为主、重视保健工作的医疗思想贯穿在《实用儿科学》著作之中,这在20世纪30年代还没有人如此准确具体地提出这一先进的医疗观点。

 

(二) 有效控制脊髓灰质炎、麻疹、腺病毒肺炎

 

20世纪50年代,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和麻疹严重危害我国儿童健康。我国自主研制的脊灰减毒活疫苗和麻疹疫苗,为中国人预防和消灭小儿麻痹症、降低麻疹发病率和死亡率提供了有力武器。

 

诸福棠是胎盘球蛋白的发明人,在麻疹疫苗问世之前,胎盘球蛋白对控制麻疹的流行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

 

20世纪60年代,麻疹减毒活疫苗在国际上迅速发展。诸福棠参加并组织领导了这项国内麻疹减毒活疫苗的试制工作,与北京、上海、长春等地儿科工作者一起团结协作,最后取得了成功。

 

1964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科学讨论会上,诸福棠代表中国七个研究单位做了题为《麻疹人工自动免疫的研究》的学术报告,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一致赞扬。这项科研成果推广到全国的城市乡村,控制了历年频繁发生的麻疹大流行,麻疹不再成为危害儿童的大患。

 

1958年和1963年,我国暴发了较大规模的腺病毒流行,疫情较严重。当时腺病毒肺炎病人死亡率较高,但由于它多见于儿童、且不传播给医务人员,因而没有引发全社会恐慌。首都儿科研究所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系合作,从临床重症肺炎患儿的标本中分离到了腺病毒并确定了病原学关系,确定了3、7、11型是我国儿童腺病毒肺炎的最常见病原,推动了疾病的有效控制。

 

(三) 小儿白血病,不再是死神的代名词

 

20世纪70年代,我国小儿白血病病死率高,治疗难度大,患上白血病基本就等于宣判了死刑。

 

在国内尚无成功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1977年,北京儿童医院胡亚美和课题组同志借鉴国外文献,利用仅有的几种抗癌药物开始了临床试验治疗。中国儿童体质差,承受不了大剂量的药物,但剂量不足又不能有效地控制病情,因而需要找到属于中国自己的儿童白血病适用方案。

 

通过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修改方案,至1982年儿童白血病的临床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5年持续缓解率为53%。至1992年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年存活率已达74%。2008年国内组建了第一个儿童淋巴细胞白血病多中心研究协作组,至2016年入组病例超过2 000例,5年无病生存率超过80%,其中标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无病生存率在9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中国方案解决中国问题,这些成果在我国儿科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 致敬前辈,他们引领了中国儿科学的发展

 

在我国儿科学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很多泰斗人物:诸福棠、祝慎之、高镜朗、张金哲、胡亚美、黄澄如、郭迪、颜守民、潘少川等,他们为中国儿科事业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 诸福棠

 

诸福棠为我国现代儿科医学奠基人,他对儿科的突出贡献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牵头研制麻疹减毒活疫苗并推广至全国,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使这一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在我国得到有效控制。②在繁忙医疗教学之余,广泛收集材料,参考国外大量文献,并于1943年首版了大型现代儿科医学全书《实用儿科学》。③和友人吴瑞萍、邓金鍌一起创建了北平私立儿童医院,并将其发展壮大,创立了北京儿童医院,提出了“公慈勤和”的院训,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科医师。

 

(二) 祝慎之

 

诸福棠与上海的祝慎之、富文寿、高镜朗等人筹建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科学分会于1937年在上海成立,祝慎之任首届主任委员。

 

(三) 高镜朗

 

1923年,高镜朗与颜福庆等人共同创办国立上海医学院。回国后,开设上海最早的儿童专科医院——福幼医院。新中国成立后,参与筹建上海第二医学院和新华医院。1954年,受聘为上海第二医学院儿科系主任。1978年指导成立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并任所长。

 

(四) 张金哲

 

张金哲于1950年在北大医院创建了小儿外科,成为我国小儿外科创始人中声望最高的一个。1955年起在新建的北京儿童医院外科大展鸿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建和完善了全国最大的小儿外科中心。先后培养了数百名小儿外科医生和近20名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生。1997年入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获英国皇家学会“丹尼斯—布朗金奖”,该奖为国际小儿外科界最高成就奖;2002年获“2002年印度小儿外科甘地金奖”。

 

(五) 胡亚美

 

胡亚美在20世纪50年代研究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小儿营养性贫血治疗和预防方案。60年代悉心研究婴儿腹泻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制定并推广了合理的输液疗法,使该病的病死率由20%下降至1%。1976年在我国率先开展儿童白血病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她曾任北京儿童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现任北京儿童医院名誉院长。1994年,胡亚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五、 展望未来,儿科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过去70年,我国儿科学领域结出了累累硕果。展望未来,儿科学进一步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 诊疗模式发生转变

 

王天有教授介绍,过去的儿童营养性疾病、儿童传染病、儿童感染性疾病呈下降趋势,而出生缺陷与遗传代谢性疾病、儿童肿瘤、儿童心理行为疾病、小儿肥胖、糖尿病等儿童慢性病呈上升趋势,变异的新型病原体疾病时有发生。

 

随着儿童疾病谱的变化,儿科诊疗技术与模式发生了重要转变: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传统医学模式向精准、循证、整合医学模式转变;“单一救治模式”向“防-养-治”的一体化模式转变;传统化疗、放疗的细胞攻击模式向靶向性、生物治疗模式转变。

 

(二) 新技术不断涌现

 

儿科诊疗正在不断开创和应用新技术:生命组学技术方面的探索包括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微生物组学等;生物治疗方面,儿科已开展了CAR-T细胞疗法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瘤等,发展前景较好;免疫抑制疗法、分子靶向治疗等也在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Ewing肉瘤等领域应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地中海贫血的半相合骨髓移植成功率我国在世界名列前茅,儿童肝移植、急性白血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神经干细胞移植等发展势头强劲;数字化诊疗技术在全国各地逐步开展,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已开始用于儿童常见病的智慧诊断……这些新技术将有力推动儿科未来的快速发展。

 

(三) “整合”才能突破瓶颈

 

面对儿科医疗资源供需矛盾、儿科诊疗缺乏专属标准、儿童用药研发领域问题亟待解决、儿科领域学术影响落后于成人、人才体系建设存在困境等诸多瓶颈,王天有教授认为关键在于整合:通过时、空、人三个纬度进行整合,实现“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基础-临床-转化”一体化,“产前-儿童-成人”一体化;建立国家-省-市-县纵向四级分级诊疗,使病人有序就诊;加强临床儿科医生、儿科研究人才、儿科医学生培训,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队,让不同的人才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

 

最后,王天有教授看着我们,目光坚定地说道,“只要政府重视、社会认可、儿科医生努力,儿科的发展前景将一片光明!”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责编 薄荷)

 


2023
相关推荐
  • 礼赞70年 儿科变化巨大

    礼赞70年 儿科变化巨大

    聚焦健康中国 儿科(第一健康报道 融媒体中心) 中国儿科学发展70年如同一幅磅礴画卷。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仅有不到10所儿童医院,到今天全国已建成超过100所儿童医院;从过去只有省/市级医院成立...

    融媒体中心2019-09-28礼赞70年医学儿科
  • 礼赞70年 马晓伟说卫生健康事业

    礼赞70年 马晓伟说卫生健康事业

    聚焦健康中国 医卫改革 (第一健康报道 融媒体中心)图为马晓伟9月26日下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举办第二场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介绍:人...

    融媒体中心2019-09-27健康中国礼赞70年医卫改革
©Copyright 2013 - 2023北京第一健康报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010-52478634京ICP备1503921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40924号技术支持:中互信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