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疫情之根本-血到病除及其血到病除机理之分析
聚焦健康中国 中医抗疫(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编辑部)
第一健康报道从今天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期,上海疫情发展迅速,处于高峰期,累计报告感染者超过90000例,发生较多的社区传播,并外溢到多省多市,防控形势非常严峻。疫情防控正处在关键时期。
源自央视网视频截图
截至2022年4月6日15:00,上海连续几天本土新冠病毒新增感染者311,无症状感染者16767。
我国知名中医文化学者、《挽救中医》、《中国哲学方法》作者吕嘉戈先生日前投书第一健康报道表示:近来上海疫情暴发,各级政府防疫没有底气,用西医不灵,用中医又说不清道不明。这正好是我近年来研究的成果,即中医治病宗旨一一血到病除。
吕嘉戈说:病毒均是厌氧的,这在有机化学中早已定论。病毒再变异,也改变不了厌氧本质,即万变不离其宗。中医对病毒造成的疫病和疾病,采取的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屡试屡爽,几千年来从未失守,而今天却遭到西医或共济会的阻击。
明白了血到病除原理,就对防疫治疫有了底气!
吕嘉戈访谈资料图
对此,吕嘉戈先生把其《再论血到病除——中医治疗疾病的宗旨》论文和清华大学化学博士后崔勇的《新冠疫情的杀手锏——中医防治》两篇论文呈予第一健康报道刊载,以期对上海抗疫提供中医方案。
吕嘉戈
为使人们更进一步了解中医治病原理,在此对中医的治病宗旨----血到病除----再次做深入的说明,以期人们对中医治病原理的了解。
为使国人清楚病毒的自然属性,我和清华大学化学专业博士后崔勇先生对此进行了探讨,他专门从厌氧菌入手,介绍了病毒厌氧的性状,由此也使中医血到病除的原理有了旁证(见崔文)。
病毒就是再变异,但它的厌氧特性是无法摆脱的,这是病毒的软肋,也是中医自古以来以血到病除针对这个软肋,一直未使温病疫情得逞的原因。(见崔文)
血到病除是指中医在治疗疾病时,以调动体内阳气的运行去打通被疾病及病毒释放的毒气堵塞的所属经络,这是药物归经作用所指。不通的经络被药物调来的阳气打通后,阳气会带领动脉血至病灶处,血到病除。
一般形成病灶的有几种原因,有因病毒细菌侵害造成的,有因体内外邪气造成的,有因气虚造成的,有精神失常造成的,也有跌打损伤造成的,种种原因造成的问题,血的到来,就会被一一化解。
病毒细菌是属于厌氧范围的,动脉血一到,它们就会被氧化分解掉,邪气在动脉血到来后会被驱走,气虚在阳气和动脉血到来后,会使脏器慢慢恢复功能得以补足,跌打损伤会被动脉血修复,精神失常会对大脑、五脏进行修复,恢复功能。总之,一切都源自血的到来,这就不难理解血到病除了。
以血到病除为根本,中医对体内的血流通畅与否是十分关注的,所以在《黄帝内经》有多处提到“无问其病,以平为期”、“无问其数,以平为期”的理念。它与“阴平阳秘”是相通的,完整句子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在对“以平为期”的理解上,中医界把“平”的意思给白话了,认为“平”只是达到平衡及不要过度医疗的意思,等等。其实更深的意思在于对“平”的理解和训诂。平:训诂的意思是通畅、通顺。“以平为期”是要达到气和血流的通畅。
从中医视角看,与此有关的还有“气为血帅,气行血流”的论述,气功医学则直接认为“气到血到,血到病除”,中医学在此的作用是“药到气到,气到血到,血到病除”,针灸学的作用是“针到气到,气到血到,血到病除”,这都与“以平为期”即通畅之意有了关系。
从中医角度的气行血流关系看,血才是治病重要的药物,治病首要的就是让血流动起来,打通被各种原因堵塞的经络,使血到达病灶处。血如何到达的呢?它是通过阴阳相吸中阳气的运行带过去的。
中医有关气血的循环是这样的:人有左右两个肾,左为阳、右为阴,然而阴阳配对的结果还有:左肾(阳)生产阴气,右肾(阴)生产阳气,这是另一层面的阴阳概念,阴阳二气在丹田处相吸湮灭,产生人体热量,气功将此形象化表述为炉鼎,同时阳气上升至肺部进行周身的循环,阴气是不动的,而是被阳气相吸而行,经络中早已布满了阴气,可以说早在胎儿时期母体就已经给布满了。阳气与经络中的阴气相吸而行同时湮灭补充着热量,紧随的阴气随时将湮灭掉的阴气空位补足,这是中医对气的循环的认识。阳气又与血构成一对阴阳,阳气的运行又将血阴带着循环,因此,阳气到哪里,血就到哪里,有病的血到病除,无病的血到健康。
清楚了中医治病原理后,再来看中医抗击新冠病毒的伟大作用就再清楚不过了。病毒都是厌氧的,遇到氧它就无法生存,因而中医自古以来对各种传染病均有办法给与医治,道理就在此,虽然古人不知病故和厌氧内情,但能解决问题。就拿温病即现在的疫情来说,自汉代以来,已发生321次温病即疫情,全都被中医解决了,还有中医五运六气学说的助力,可以提前预知温病的到来,这都是了不起的发现和原理。为了对付温病,中医用各种香袋、食物药物、沐浴等等方法预防,还为此发明了火药,以其燃放的烟雾达到灭杀空气中的邪气即病毒,这些有用的防治方法被现代医学嗤之以鼻,各级政府讳莫如深,说明中国文化已被遗忘和失落。
懂得了病毒的厌氧特性,再来看防疫的手段,就很清楚了,我们防疫不是要将病毒从自然界中彻底消灭掉,而是让它不能危害人类社会。并且,中医早就认识了温病的发生规律,还形成了专对付温病的温病学派。五运六气对此更有预见性,甚至可以知道温病起于何时终于何时。历代温病学派对温病早已胸有成竹,往往根据当次温病的特点,以一副通方就可以解决。
从历史经验看,温病的起因往往是气候违反节气规律,该冷时不冷,该热时不热,用方家之言就是指气候异常,待气候归正,温病自然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例如2003年的非典正是如此,可以说温病的病毒不像一般传染病病毒那样任何时间均可以上身,而是有气候温度甚至磁场给予限制的,因而温病学派又被称为“时方派”,只要提前预防就不会像今天这样肆虐。古人的智慧经得起挑战。
到了今天,由于核酸检测出现了为谋取利益为目的的丑恶行径,中医界对此将有话说:既然出现了极少数呈阳性的人员,就要封城人人检测核酸,看似合理,却掩盖了罪恶。
我们知道核酸检测只是查看是否有被感染的人员,并不能起到医治作用,呈现阳性是否就是新冠病毒上身还是未知数。与其这样,就要用中医来进行预防和治疗。张伯礼先生在武汉疫情一开始时说的“中医没有预防药,治不了重症病人”的话,造成对中医的不利影响。中医对温病的预防是超前和有效的,说中医对温病没有预防药,被压制中医者利用,中医历代用的大锅汤药、燃放鞭炮等等方法被禁止。
而温病学派对预防早有传承,医者治疗温病患者时,要同时服用给温病患者的药物,起到预防作用。其机理是,中医药物以血到病除为要,即要把病毒所喜脏器部位的血流加强,温病上身的可直接赶走温(病)毒,无病的使病毒无法上身,充分利用血到病除和病毒厌氧的原理,预防和治疗。这样就可将预防和医治同时进行,还能摆脱核酸检测等待确定,确定后再去隔离,等待病发,病发后再医治的繁琐流程,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等待时间。对于大规模的活动,将中医大锅药汤的方法化整为零,将药液分袋分发,必将会带来便捷的防治效果。(完)
基于微生物生存特性分析血到病除机理
崔勇
(清华大学化学专业博士后)
寄居在正常人体开放性部位的微生物群,正常时对人体有益无害,并与宿主保持动态平衡的生态体系,形成人体与微生物的生命共同体。人类和细菌的关系仅次于人类和太阳、空气、水、食物的关系,没有细菌就没有人类的生存。
此外,人的一生中可以感染数百种病毒和细菌,是病毒、细菌促进了人类的进化,没有病毒、细菌对人类的刺激,人体细胞就不会产生针对特定病毒、细菌的特异性抗体,人体自身存在的非特异性抗体也是在与病毒、细菌的长期斗争过程中逐渐演化而来的,不是凭空就有的,因此没有病毒和细菌,就没有人类的进化。
崔勇 资料图
一、细菌生存特征
凡与外界接触和相通的部位均有其寄居,尤以肠道、口腔、阴道和皮肤量最多,称为四大“菌库”。人体内细菌主要分三类:有益菌(也称益生菌),有害菌(致病菌),中间菌。
有益菌:数量最庞大,与人的生存密切相关,参与人体物质代谢、与人体皮肤,胃肠、呼吸道、眼和泌尿生殖道粘膜等共同构成皮肤粘膜屏障,阻止有害菌对人体的侵害等等。但是其对人体也有危害,当皮肤粘膜屏障受到破坏,或胃肠蠕动受到抑制时,它去了不该去的地方如血液、肝脏、腹腔、卵巢、心脏等是引起众多疑难症的重要原因。
有害菌:数量少,正常情况下,不及细菌总量的1%。在人体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其仅仅是过路菌,对机体没有任何损害,但是,当胃肠功能紊乱时,它可以在肠道滞留,并大量增殖,产生和释放大量毒素,使人体发病。有害菌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刺激人体免疫细胞和免疫组织、器官、系统的发育。没有有害病毒、细菌的进化,也就没有人类免疫系统的升级改造,是有害菌促进了人类基因的突变和进化。当然,基因的突变也会发生异常,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导致基因突变的因素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诸多因素。
为什么经常小病小灾的人长寿?为什么捡拾垃圾的很少患感染性疾病?
(一)好(喜)氧菌生存过程
好氧菌在有氧环境中生长繁殖,氧化有机物或无机物的产能代谢过程,以分子氧为最终电子受体,进行有氧呼吸。包括大多数细菌、放线菌和真菌。进行有氧呼吸,但没有线粒体。好氧菌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产生能量。
有氧呼吸的总反应:C6H12O6 + 6O2 + 6H2O == 6CO2 + 12H2O +能量
第一阶段:
在细胞质的基质中叫做糖酵解。反应式:C6H12O6酶→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
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这一阶段也不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酶→20[H]+6CO2+少量能量(2ATP)
第三阶段:
在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大量的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反应式:24[H]+6O2酶→12H2O+大量能量(34ATP)
(二)厌氧菌生存过程
厌氧菌(anaerobic bacteria)也叫厌气菌。是一类在无氧条件下比在有氧环境中生长好的细菌,而不能在空气(18%氧气)和(或)10%二氧化碳浓度下的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的细菌。这类细菌缺乏完整的代谢酶体系,其能量代谢以无氧发酵的方式进行。它能引起人体不同部位的感染,包括阑尾炎、胆囊炎、中耳炎、口腔感染、心内膜炎、子宫内膜炎、脑脓肿、心肌坏死、骨髓炎、腹膜炎、脓胸、输卵管炎、脓毒性关节炎、肝脓肿、鼻窦炎、肠道手术或创伤后伤口感染、盆腔炎以及菌血症等。
关于厌氧菌的氧毒害机制问题从20世纪初起已陆续提出几种假说(不是事实,有待考证),但最能解释厌氧菌的氧毒害机制问题的是1971年J.M.McCord和I.Fridovich提出的超氧化物酶(SOD)学说。他们在广泛调查了不同微生物中SOD和过氧化氢酶的分布状况后发现:凡严格厌氧菌就无SOD活力,一般也无过氧化物酶活力;所有具有细胞色素系统的好氧菌都有SOD和过氧化氢酶;耐氧性厌氧菌不含细胞色素系统,但具有SOD活力而无过氧化氢酶活力。在此基础上,他们认为,SOD的功能是保护好氧菌免受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的毒害,从而提出了缺乏SOD的微生物必然只能进行专性厌氧生活的学说。
该学说具体认为:好氧菌在细胞内进行有氧代谢时产生大量自由电子,电子通过细胞膜上的细胞色素系统进行有序传递后产生大量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过氧化氢,这两种活性氧自由基可通过攻击细胞膜成分和DNA来毒害细菌。由于好氧菌细胞内具有SOD和过氧化氢酶活力,可迅速清除以上两种活性氧自由基,因此,不受有氧代谢的毒害;而耐氧性厌氧菌不具细胞色素系统,因此不能进行有氧代谢,但由于其细胞内有SOD存在,因此在有氧存在时也不受其毒害;专性厌氧菌由于缺乏SOD活性,因此,只能进行严格的无氧代谢。
(三)人体细菌的生理意义
1、生物拮抗:构成皮肤、粘膜屏障。与皮肤、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粘膜共同构成皮肤、粘膜屏障,阻止、或拮抗外来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定植于粘膜或皮肤上皮细胞之间的正常菌群紧密地与粘膜上皮相粘附,形成一层生物膜,通过定植保护作用影响过路菌或外袭菌的定植、占位、生长和繁殖。
2、免疫功能。正常菌群是刺激人体免疫细胞分化、发育、成熟,刺激机体免疫组织、免疫器官发育的主要因素。自身产生的多种酶类,使致癌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激活巨噬细胞等发挥免疫功能,抑制肿瘤
3、化学屏障作用:肠内菌群产生的生物酶、活性肽以及代谢产物如乙酸、乳酸、丙酸、过氧化氢和细菌素等活性物质,阻止或杀死原因菌在体内的定植。
4、营养争夺:在正常微生物群中,争夺营养是微生物与微生物互相控制的一个重要措施。营养争夺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繁殖速度,繁殖速度快的细菌常占优势,专性厌氧菌数量大,在营养争夺上处于优势。正常菌群参与机体的物质代谢、营养物质转化及合成。如: 氮的利用、糖代谢、维生素的合成。
二、病毒生存特征
病毒(Biological virus)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尤其是厌氧的特性,成为中医抑制它的杀手锏。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它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因此病毒离开了宿主细胞,就成了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立自我繁殖的化学物质。它的复制、转录、和转译的能力都是在宿主细胞中进行,当它进入宿主细胞后,它就可以利用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完成生命活动,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产生和它一样的新一代病毒。
三、氧在体内的运输方式
氧在体内的运输方式有两种:即结合氧与溶解氧。
1.结合氧
进入血液的氧,绝大部分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这部分氧就叫结合氧,是氧的主要运输方式。
2. 溶解氧
另有一小部分氧以物理状态形式直接溶解于血液内,这部分氧就叫溶解氧,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正常情况下,成人每100毫升血液含血红蛋白约14.0g(克),每克血红蛋白可结合1.34毫升的氧,血液经过肺毛细血管过程中,约97%的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故100毫升血液中结合氧量为1.34×14×97%=18.2毫升(每100毫升含血红蛋白按14克计算)。此外,常压状态下(1个大气压)每100毫升血液可物理溶解0.3毫升的氧。血液中“氧含量”是血液中物理溶解氧和血红蛋白结合氧的总和,所以常压下每100毫,升动脉血含氧应为18.2+0.3=18.5毫升,且主要以结合氧的方式进行运输。血液中的溶解氧虽然仅0.3毫升,但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游离态的氧才能被组织细胞所利用,结合氧在血液内必须转变为游离氧后才能弥散到组织中,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
四、人体内主要的自由基
(一)人体内重要的自由基包括:
1.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
2.羟自由基(·OH)
3.羧自由基(ROO·)
4.脂氧自由基
5.一氧化氮自由基(NO·)
6.硝基自由基(·ONOO-)
由于特殊的电子排列结构,氧分子(O2)极容易形成自由基。这些由氧分子(O2) 形成的自由基统称为氧自由基。上述的氧自由基,H2O2,单线态氧(1O2)和臭氧,统称为活性氧(ROS)。
(二)常见活性氧自由基简介
(1) 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
O2若只得到一个电子,则成为带一个负电荷的离子,但仍有一个电子未配对,用O2-·表示,称之为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Superoxide Anion Radical),或简称为超氧化物自由基(Superoxide radical),它在生物体内不仅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还与多种疾病有密切关系,同时它还是生物体生成的第一个氧自由基,是所有氧自由基的前身,经过一系列反应可生成其它氧自由基,因此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人的体液生理pH为6.5-7.5,在生理条件下,体内生成的主要是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它在水溶液中及油溶性介质中的存活时间分别约为1秒和1小时。
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可受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作用生成过氧化氢(H2O2),H2O2可被过氧化氢酶(Catalase,又称触媒)或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 hione Peroxidase)作用而除去。所以,正常情况下体内虽有自由基生成,但因有这些酶的保护作用,细胞成分不致遭到破坏,然而当机体因故不能及时将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掉时,H2O2能与另一分子的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在铁离子或铁的复合物催化下,生成氧化性更强的羟基自由基。
(2) 羟基自由基
羟基自由基(又称氢氧自由基,可表示为·OH、HO· 、·HO或OH)是已知氧化性最强的氧自由基,其氧化性比高锰酸钾和重铬酸钾还强,它几乎可以和所有细胞成分发生反应。
机体内中的•OH的生成主要是通过Fenton(芬顿)反应由O2直接衍生形成,该反应是先由歧化反应(既可自发歧化,也可酶促歧化)催化O2生成H2O2,后者再与O2在过渡金属离子存在下转变为氧化性更强的•OH,这是体内•OH的主要来源。
O2 + O2 + 2H+ →H2O2+O2 (歧化反应)
过渡金属离子
O2 +H2O2 →O2+•OH+OH-(Fenton反应)
歧化反应是指反应中的某种底物既能作为还原剂供应电子,又可作为氧化剂接受电子。过氧化物酶体中多种需氧脱氢酶催化生成的H2O2,如不迅速被分解,在Fe2+的催化下也可生成•OH。
H2O2+Fe2++H+ →•OH+H2O+Fe3+
吞噬细胞中活性氧的产生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在吞噬细菌或炎症刺激物的刺激时,由NADPH氧化酶介导生成的O2,经歧化反应生成H2O2。
(3) 过氧化氢(H2O2)
过氧化氢 (H2O2),即人们熟知的双氧水,原本是水(H2O),但却多了一个氧原子(O),这个氧原子极不稳定,总想从别的物质分子中再夺取一个氧原子,形成 O2,平时我们用H2O2杀菌消毒就是因为细菌遭到H2O2的破坏而死亡,消毒时起泡是产生氧气的结果。H2O2可穿透大部分细胞膜,因此比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不能穿透细胞膜)具有更强的细胞毒性,穿透细胞膜后可与细胞内的铁发生反应生成羟基自由基。
(4) NO自由基
NO自由基也是近年来倍受关注的自由基之一,1992年美国著名的科学杂志将其选为明星分子,关于它的某些作用机理虽未搞清楚,但是人们已发现NO自由基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NO是内皮细胞松弛因子,能够松弛血管平滑肌,防止血小板凝聚,是神经传导的逆信使,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白细胞,特别是巨噬细胞在吞噬异物或受到外界刺激时,不但产生活性氧自由基,同时还释放大量NO自由基来杀伤入侵的微生物和肿瘤细胞;NO也可损伤正常细胞,在心肌和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自由基形成有生化的、化学的和物理的各种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是生化反应所形成的自由基。
细胞在正常代谢过程中,存在许多细胞内酶的各种催化活动,这类酶化反应是形成自由基的最重要途径。如细胞内存在的黄嘌呤氧化酶等重要的可溶性酶类,都会诱发大量的自由基:
次嘌呤酸 + H2O +2O2 → 黄嘌呤 +2O2-•+ 2H+
黄嘌呤 + H2O +2O2 → 尿酸 + 2O2-•+ 2H+
也可是非酶催化的反应过程,如:
血红蛋白Fe2+ + O2 →血红蛋白Fe3+ + O2-•
上式产生的O2-•在一定条件下,能形成HO•
此外,也可由O2-•与一氧化氮(NO)反应而产生HO•
O2-• + NO → O2 NO → HO•+ NO2
当细菌侵入身体后,为杀灭入侵的细菌,白细胞中的嗜中性白细胞因受激而使膜表面释放出自由基,即通过还原型辅酶(NADPH)氧化酶的激活,使细胞之中的还原型辅酶(NADPH)氧化成辅酶(NADP+),同时产生氧自由基 O2-•,然后还会进一步生成HO•和H2O。这些氧自由基对侵入体内的细菌等外放,有很强的杀伤能力,也包括对炎症、化学物质等的消除能力。这是自由基在维持肌体正常代谢中的积极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有益贡献。此外,自由基还有促进前列腺素、凝血酶原、胶原蛋白的合成,参与肝脏戒毒、调节细胞分裂等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总有2%-5%的多余自由基,这些多余的自由基就成为有害的物质。
除正常情况外,一些化学物质(抗菌素、杀虫剂、农药等)、污染的空气、香烟的烟雾和焦油、光化学空气污染物,乃至运动、心理压力等也都会激发自由基的产生。而在人体内部,如当发生炎症、缺血、心肌梗死、脑血栓发作等时,以及体内部分组织一旦血液停止流动到再开始流动的这一瞬间,都会爆发性地产生大量自由基,这是由于体内的再生而导致急剧的活动,伴随着剧烈活动的同时所产生的自由基。
从某些角度来看,自由基是人体正常代谢的产物,也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白细胞通过释放自由基来破坏入侵致病微生物,帮助我们杀死一些寄生虫、细菌、病毒等。
五、血到病除的原理
随着自由基研究的深入。自由基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正常人和癌症患者体内血液的自由基的含量差别较大,而且癌症患者体内血液的自由基远高于正常人,超氧化物歧化酶 (S O D )水平会降低。而对于大多数癌细胞来说都是厌氧的,并且会在肿瘤周围构建一个厌氧的生存环境,防止氧和自由基的进入,因此在肿瘤周围血液很难到达,而癌细胞以吞食正常细胞进行繁衍生存,而正常细胞得不到血氧的供给而无法完成代谢过程而死亡,肿瘤也会逐步扩大。产生肿瘤后,人体的白细胞中的嗜中性白细胞因受激而使膜表面释放出自由基进行防御和抵抗,因此血液中的自由基就会升高,但正常的血液循环过程,产生的自由基很难达到病变位置,而在分散在全身各个位置,就会大量消耗正常细胞产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而病变位置的自由基和血氧浓度达不到完全消灭癌细胞的剂量,起不到消除癌变的作用。通过调血一方面可以为正常细胞输送氧气和养料,使其自我代谢能力能够在抵抗癌细胞的侵蚀;另一方血液中的自由基和溶解氧能够消灭癌细胞,并将带出体外。血到病除才是中医中重要的治疗手段。(完)
(责编 郝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