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健康中国 中药(第一健康报道融媒体中心 中时财经 记者周雪松)
“中药越来越贵,我要吃不起了。”
近来部分中药材价格上涨引不少人担忧:“以前一副药几块钱,短短十年涨价十倍。” “感觉中药越来越吃不起了,再加上好大夫诊金高,随便调理一个月就是我们这边的社平工资了!”
面对这一轮中药材价格迅速上涨,有的经销商也是有口难言。
“我看大部分是炒作。”安徽亳州从事中药材经销的赵胜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记者采访时直言,中药材价格大幅上涨并不是市场完全没有货,实际恰恰相反“冷库里面库存不少。”
中药材价格过快上涨不仅隐藏风险,也让医院处境十分尴尬。
某三甲医院药剂科负责人李想就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药价大幅上涨后医院不但不挣钱,给患者看病还要赔钱。
这背后,到底是社会资金在炒作,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价格传导医院承压
“今年中药材价格上涨很厉害,有人背后炒作。”7月12日,李想告诉记者,这一波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涨幅超出预期,这背后,掺杂了人民币汇率承压的因素,也与人为炒作有关。
李想说,有的中药品种,譬如龙骨等价格容易被人为操纵,只要有资金,市场控制住了,说多少钱就是多少钱。
“原来几块钱的中药,有的涨到了十几块甚至几十块钱,有的出现几十倍的增长。操作路径就是垄断,实质就是人为炒作。” 李想对记者表示。
李想透露,其实不止是中药,西药也有这种情况,比如盐酸多巴胺,原来一两块钱一支,后来卖到29元/支甚至49元/支。
随着中药材价格大幅上涨,制药企业成本随之水涨船高。
“药企受不了也想涨价,我们理解但还没同意,担心患者受不了。”最近,北京一家医院院长张敏对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记者表示。
“但是这种局面能支撑多久真不好说。看看吧!”张敏显得无奈。
“药品涨价,医院是被动端,因为定价权不在医院。” 李想也告诉记者,这一轮中药材价格上涨已经传导到了中成药价格上,并且开始显现。“原来药品涨价我们还抵制,搞得我们疲惫不堪,后来也只能随它去,因为抵制没有用。”
根据李想介绍,随着中药材价格的上涨,中成药价格已经开始上涨了。实际上,去年、前年也都有不同程度涨幅。有的药品涨价后要多付100%甚至200%,不但侵害了患者利益,医院也不挣钱,甚至给病人看病还要赔钱。
“一些老药、饮片一下涨了几十倍。现在已经出现了中成药比西药贵、价格还在不断上涨的现象。” 李想呼吁,做药品行业的,不能把药品简单当成商品。
中药材价格为何异常上涨?
今年以来,中药材价格异常上涨,引发外界广泛关注。
猛犸新闻称,有煤炭老板囤中药材上百吨。河南禹州市药业商会会长贾少伟表示,近期中药材价格的快速上涨,最大因素源自社会资金的涌入。
安徽亳州当地知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记者,“由于大量资金的介入,中药材的价格一涨再涨,短期获得利润甚是惊人,于是便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资金介入,来自各种行业,只要是手里有闲钱的都纷纷加入到了这一行业,他们托亲靠友买十吨甚至几十吨,存入冷库,待价而沽。”
种种迹象显示,社会游资的涌入也导致部分中药材价格大幅上涨。
从最近公开报道来看,多数常用中药材在上涨,涨幅至少20%。通过药通网对亳州、安国、成都、玉林几大交易市场常用大宗药材价格进行调查,有超过200个常规品种年涨幅超过50%,100个常规品种年涨幅超过100%,25个常用大宗药材年涨幅超过200%。
按照正常的市场行情,6月份一般是中药材的“淡季”,但今年却一反常态,多个药材品种价格出现异常的上涨。
广东、江苏、陕西、安徽亳州、北京等地方医药行业协会相继向中国中药协会反映中药材涨价情况。
7月8日,针对中药材价格异常波动,中国中药协会发布倡议书提出:“本轮药材价格出现较长时间的异常上涨,势必给中药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中药行业必须予以高度关注。”
此外,协会呼吁,为有效平抑中药材市场价格异常波动,保证药品质量和市场供应,坚决反对以任何形式哄抬和操纵药材价格、投机炒作等扰乱药材市场秩序的不正当乃至违法行为。
随着近期媒体关于中药材价格大幅上涨的信息频频见诸报端,按照业内的说法,“经过多番报道,接力入场资金开始徘徊,仓库倒手买卖在减少。短期大品种出现平息、走慢、入库或下调。前期升价过猛的品种甚至出现下滑,例如白芍、白芷。近期行情上涨或者坚挺的品种则包括蝉蜕、玉竹、白术、板蓝根、大青叶、苦参、钩藤以及五味子等。
7月13日,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记者发现,狂飙一段时间的中药材价格的确走势趋缓。当天,康美中国中药材价格指数收于2143.96点,较上一交易日仅上张0.23点,涨幅仅0.01%,较上周还出现了略微下跌。
中药材价格的上涨步伐是不是就此止步了呢?总体来看,市场虽然是有涨有跌,但依然还是涨多跌少,未来走势依然难测。
根据亳州中药材价格指数运行分析,7月份第一期(7月3日-7月9日)亳州中药材价格大盘指数为1703.24点,与上期1698.25点相比,依然维持涨势,结合12类分类指数来看,呈现“6涨2跌4持平”的态势。
记者登录中药材天地网查询也发现,截至7月14日,五倍子、冬虫夏草、白芷、地榆、大黄、龟甲、红景天一周涨幅均超过20%,其中,五倍子周涨幅最高达到52.78%,年涨幅近90%。这还不算涨幅较大的。当归、沙苑子、薤白、党参、防风、金莲花、白术、猫爪草、百合、款冬花、细辛、麦冬等年涨幅都超过100%,其中,当归、款冬花、白术、细辛等部分品种最高年涨幅甚至超过了200%。
据媒体此前报道,女生最常用的当归,从42元左右涨到了242元,创下了历史新高;党参从63元左右涨到了238元;酸枣仁从400元涨到了1400元;就连甘草都涨到了50多元;沙苑子也从每公斤20多元涨到270元;像鸡骨草等个别品种,年涨幅更是高达400%到900%……2022年天然牛黄价格是50万元/千克至60万元/千克,而近期天然牛黄的市场价格已突破120万元/千克。
药盾公益基金理事解奕炯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中药材价格出现极不正常的上涨态势,与往年相比,这轮中药材的价格上涨,覆盖的品种多,上涨的幅度大,而且中药材价格的涨势超过了三年,是极为罕见的一种现象。
“中药材价格的上涨,让中药企业承受了巨大的成本压力。一些中成药的品种在销售过程中出现了价格倒挂,长此以往,这种情况会导致中药品种的断供问题。” 解奕炯也不无担忧地表示,目前中药材的价格上涨已传导到了患者消费端,也造成了中老年患者、慢性病患者用药成本和治疗成本增加。
他告诉记者,中药材价格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需求因素之外,也跟人口老龄化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的减少,中药材的种植量有所减少有关,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从中药材的综合平均指数来看,涨幅已经在25%—28%之间,这种上涨趋势势必会导致一些投机资金进入这个领域,当投机资本进入后,会给正常的市场带来炒作因素,并导致中药材的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利润空间下降。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岐黄法商研究中心主任邓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2023年中药价格大幅上涨有以下因素。
一是原材料短缺,中药材的价格受到气候、病虫害、土地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二是人工成本上升,中药材的采摘、加工和包装等环节的成本增加。三是市场需求增加,而供应量没有相应增加,中药材价格就会上涨。四是政策因素,政府加强了对中药材的监管也会导致中药材价格上涨。
在邓勇看来,中药需求的增加可能是由于中药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的有效性得到更多认可,或者是由于中药在健康保健领域的应用增加所导致。
外资已经提前布局
中药材价格狂飙,相关下游企业首当其冲。
有的企业反映受影响不大。如千金药业6月27日在社交平台上表示,公司主要原材料已建立战略库存,中药材涨价暂时不会对公司生产成本有较大影响。
但更多的企业称存在一定风险和压力。7月11日,有投资者向江中药业(600750)提问,近期中药材价格大幅上涨对江中药业的业绩是否形成压制,公司有什么具体的措施来平抑原材料上涨对公司的影响?
该公司回应称,中药材价格受人工成本、供求关系等因素影响,存在影响采购成本的风险。公司将通过拓展中药材采购渠道、与当地合作社开展规范中药材种植、建立关键中药材战略储备等措施,保障供应链安全。
佛慈制药(002644) 此前也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了投资者关心的类似问题。佛慈制药董秘回复称,中药材价格持续上涨,对公司生产成本有一定压力。公司也在持续关注中药材市场行情,加强分析研判,适时加大战略性采购储备,并强化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和联动能力,保持合理、完备库存,最大限度控制采购成本。
江苏省医药行业协会中药饮片专委会的一份情况报告称,对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来说,采购端价格猛涨,而终端价格却不能及时调整,生产成本和售价形成了严重倒挂现象,企业亏损日趋严重,生存受到严重挑战,现已举步维艰。
中药材价格上涨对于从事中药材种植的农民和企业来说,短期可能意味着利好,但恐难持续。与国内部分药企采取临时应对措施、压力山大不同的是,日本津村等外资企业早已长线布局,牢牢地从源头掌控原材料的供应,坚持长期主义,深耕中国医药市场,应对市场剧烈波动游刃有余。
4月24日,日本津村宣布,以2.5亿元收购陕西紫光辰济药业。后者始创于 1918年,是中国百年老字号,旗下拥有158个国药准字号产品和44种国家基本药物。
从去年4月阿斯利康在成都设立中医药创新产业基地到今年3月津村增资天津中药产业基地项目,跨国药企对中医药投资动作频频。
2004年5月,美国东方生物技术以720万美元收购了以生产中药为主的黑龙江松花江药业100%的股权。2005年3月,美国日晖集团对华良药业投资1500万美元,专门开发吉林长白山“北药”资源。具有雄厚基础的华良药业在长白山腹地拥有2040亩的GAP种植基地。2009年7月,中美史克与天津中新药业旗下的达仁堂中药厂开展合作,并涉足中成药销售领域。
特别是津村这家外资企业,在中国可谓长袖善舞。其在2001年成立上海津村制药有限公司,2017年,该企业成为中国中药出口前十强企业之首。其汉方药中的草药,大部分需从我国进口。
据此前媒体报道,津村先后在我国建立了多个GAP药材种植基地。除此之外,津村还通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巩固其在中国的市场地位。平安津村由中国平安与日津村合资设立,注册资本20亿元人民币。2020年3月31日,平安津村收购天津盛实百草,交易总额为12亿元人民币,后者专注于优质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是中药饮片生产经营的行业龙头企业。2019年6月18日,平安津村与湖北众赢药业合资成立平村众赢,该公司主要从事中药材种植及收购,中成药、中药饮片的生产加工等全产业链业务。2022年8月3日健民集团公告,与平安津村设立中成药企业事宜达成初步意向。
如今,不只是津村,越来越多外资药企也看好中国、投资中国,这背后透露的正是扎根中国市场并长期发展的信任与信心。
展望未来,邓勇告诉记者,对于消费者来说,中药材价格的上涨可能会导致用药成本增加,而对于中药行业来说,这也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发展。
但是药价的上涨必须有一个限度,不能明显损害消费者的权益。短期炒作尽管可能获利,然而一旦泡沫破灭,则可能满盘皆输。
“现在西药有反垄断,但中药还没有反垄断。”李想表示,如果炒作赚到的利润远远大于研发新药的利润,谁还去做新药研发呢?
这对于中医药可持续发展来说,无疑有百害而无一利。
(文中赵胜、李想、张敏为化名)
(责编 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