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健康中国 医院(第一健康报道融媒体中心 健康界 赵红)
几乎所有大医院都经历过人口红利、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甚至是公卫事件影响等带来的规模快速发展期。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来,看病需求的连年增长以及供不应求的优质医疗资源,导致每个地区的头部医院,都处于门诊量增长、住院量增长、床位不足、空间不足等等的窘迫状态,于是,空间再扩容、床位再增长、设备再采购、院区再增加、人员再招聘,俨然“规模大”就是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国家卫健委呼吁要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的时候,很多医院还处在规模快速发展期的惯性上,一时无法刹车。
终于,今年,医院明白了——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战略转型,势在必行。
2024年,中国每千人床位数达到7.23张,有些城市每千人床位数甚至达到12张。这个数字放在2009年的话,是老百姓的热盼。当医院为了缓解看病难而一路扩建到2024年,大家突然发现,当下的医疗效率和社会需求已经不需要这么多床位了,一个人口规模不大的城市有多家大医院筹建开张的盛况开始骑虎难下了!
医保支付的趋紧,日间诊疗兴起,医疗技术进步,健康水平提高,平均住院日减少,智慧技术的应用,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优质医疗资源不再短缺,患者数量开始减少,医院亏损面扩大,等等时代变化让医院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巨变。医院运行模式开始从粗放走向精细,从不用算账、收入不愁到大小账一起算、不算难以生存。动辙5000张以上、甚至接近万张床位的医院(含多院区),已经开始悄悄地减床了,有的医院开始从新院区撤回,还有的医院婉拒了政府无偿划拨的新院区。靠规模谋发展的时代,终于如洪水过境般浪卷泥沙地退去了。
在2021年国家出台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明确强调的“三个转变、三个提高”,明确提出的“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在2025年成为全国公立医院开展“十五五规划”的指路明灯!
曾经读过亨利·明茨伯格的《拯救医疗》。开篇,他讲了一个悬崖与医院的故事。人类生活在悬崖之上,因为各种原因而从悬崖上不断地掉下来,受伤累累,于是悬崖下的医生们忙于救治,医务人员越来越多,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医院越来越大,医疗费用不堪重负。那为什么没有人在悬崖上提醒人们如何不掉下来呢?如果我们把在悬崖下的诊疗投入,放在悬崖之上的预防投入,是不是更加有利于人类健康呢?当然,他提出拯救医疗的解决方案就是提高预防投入,让医疗行业因为更好的健康结果而得到激励和发展。
前几天,和一位地市级医院的党委书记有一个长长的通话,他希望健康界能够牵头研究医院提供健康促进服务而获益的可持续模式,也要研究如何让医保或其他政策支持医院的战略转型。他说,“治病”肯定一直是医院的核心能力,但“健康促进”则是医院拥抱更大百姓需求的未来能力,当下看得到需求,但还看不到如何让医院实现投入产出的闭环。我说,让我们一起努力。
2025年是谋划“十五五”的关键时点,如何以“新健康”为目标,构画医院的发展战略、学科能力、服务模式、医院建设、人才培养、运营管理等未来五年的发展,是每一位医院管理者日思夜想的问题。以健康为中心的医院高质量发展时代已来,如果还在继往模式的惯性上,一定会被甩出赛道。
(责编: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