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健康中国 专访(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记者李舒晴)
“你来啦!一起来探寻企业治理的趣味和智慧~”关注“瀛和杨慧律师”公众号,弹出这样一条亲切的问候。
今年3月,在中国律师博物馆,首次召开了一场有关于女性健康活动的媒体通报会,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给予活动场地支持。据北京市司法局相关数据,截至2024年8月底,北京市执业律师总数为55223名,其中女律师27949人,占比达50.61%,超过半数。杨慧律师也是她们中的一员。
在律师行业深耕近十五载,杨慧带领团队常年服务于大型央企集团公司、国内知名投资机构、民营企业、上市公司、政府单位等各类组织。2019年7月,她正式加入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近六年时间,她见证了瀛和的发展,自己也从一名执业律师成长为律所公司治理中心主任、律所高级合伙人,并担任瀛和管委会委员。
本职工作之外,杨慧律师在区律协和市律协也担任部分职务,她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学生实习导师,也是12348服务热线、市律协公益咨询值班律师,她代理了多起社会弱势群体维权案件,在2022年被评为“抗疫先锋先进个人”。她是一名党员,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周末闲暇时光里,她喜欢打球、游泳。
初见杨慧律师,她刚结束一场实习生面试,身着一袭精致干练的黑色裙装,就如她在众多活动、会议中的照片里一样从容微笑着。谈及如何平衡繁忙的工作和日常的健康生活,杨慧表示,良好的时间管理很重要;同时,也要注重身心健康的调节,比如进行一些运动。“只有保持健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服务客户、陪伴家人,并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杨慧认为,女性有着包容性、共情力与韧性三大特质,这些也是她们从事法律服务行业的优势所在。
作为女性律师,如何提升自己在专业领域的话语权?杨慧的答案是“持续学习、持续输出、持续发声”。
图为杨慧律师在朝阳区儿童福利院慰问讲课
2024年7月新公司法出台后,杨慧持续关注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相关热点问题,例如ESG。“ESG理念已经成为当代企业家精神的一部分,它强调在商业行为中追求可持续发展和维护社会公共道德的重要性。”在她刊登在司法部主管的《法律与生活》杂志上的新《公司法》相关专业文章中,杨慧这样写道。在国资委主管的《企业管理》杂志中,她又对新《公司法》下董监高履职风险及应对相关内容进行了细致分析。当前,她还正作为副主编之一创作一本有关公司章程设计的新书。
除了撰写专业文章,杨慧还活跃在大学与国央企的法律讲堂,并多次就公共热点议题接受媒体采访。在她看来,内容输出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通过这一行动,女性可以建立起自己“可持续的影响力”,形成自己在专业领域的话语权,并通过自己的声音让更多人知法、懂法,更加了解律师这个行业。
她也强调用持续的输入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比如,在实务中参与各种项目,向同行业的优秀前辈学习。
律师工作之外,杨慧身兼讲师、调解员、公益行动者等“多重身份”。她会有意识地转换思维来应对不同的角色所面临的不同问题:“我作为律师代理诉讼案件的时候,更多运用的是对抗性的思维;而作为讲师,我们则需要用标准化的思维将成熟的项目经验和相关知识提炼出来,帮助律师在实务中运用它们指导实践;调解过程中,更多是用中立的态度去化解矛盾,这时候就需要共识性思维来帮助当事人节约时间和金钱的成本。”
而当杨慧走进社区、养老院、军队、儿童福利院等地开展公益普法时,系统性思维是她的行动指南。
在不同的授课场景中,需要用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方法。比如,社区街道的老人们更加关注婚姻、继承等内容;军营中的军人则更需要法律知识来指导他们处理退伍、转业等情况下要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我们会用更加生活化的语言替代相对专业晦涩的法律条文,告诉他们面对相应问题具体的做法、结果以及之后会面临的问题。”杨慧表示。
在杨慧看来,参与各种公益事务,不仅仅对她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她不断强化丰富自身,以帮助客户用最快最经济的方式解决问题;还增强了她从事这一职业的获得感,“不管台下有多少人听,我觉得哪怕只要有一个人在某一天某一个时刻,想到了我曾经讲过的一个点,并对他的人生有所帮助,那我的工作就是有意义的。”杨慧表示,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她自己也从受助者身上获得了力量,指引着她在职业道路上更加坚定地前行。
从多重身份回归到律师的业务中,她得以更加灵活地运用不同思维模式应对复杂、棘手的难题。
带着这些经验,在指导年轻律师时,杨慧也十分鼓励他们在专业素养的提升的基础上跨界学习与思考:“很多客户的需求都不仅仅局限于法律服务,这种情况下,律师更需要学会整合资源,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和整体性的解决方案。”
杨慧认为,“突破”是女性力量不可或缺的一环,“突破”意味着女性要向更高维度前进,不断前行,突破各种束缚与偏见。
从日复一日对高质量内容输出的的执着,到多重身份下对法律多重社会意义的探索,从ESG前沿到公益一线,也是杨慧作为一名女性律师不断突破自身,丰富自身的过程。
(责编: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