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仁心 | 抗战中的林可胜暨协和人的战地救护展览同期开幕
聚焦健康中国 医学(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记者康梅 摄影九剑)
林可胜是中国近代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是中国生理学的奠基人,在消化生理学与痛觉生理学领域成就卓越,为全国生理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林可胜先生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极强的民族自尊心。他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抗战胜利后在上海组建了国防医学院(现第二军医大学)并担任首任院长,从而创立了我国的军医教育体系。 ——林可胜展览词
可胜大楼揭牌
适逢协和医学院落成100周年、协和生理学系建系100周年之际,9月10日下午,“烽火仁心——抗日战争中的林可胜暨协和人的战地救护”展览开幕式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所(院)举办。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院校长王辰教授在讲话中高度评价林可胜:他不仅是中国学界的旗帜,更是民族的脊梁、全球华人的典范。他的学术成就和精神以及爱国热情,是我国医学界一笔珍贵的财富,永远激励着后来者为医学事业发展、为实现祖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出贡献。
王辰院士讲话
林可胜(1897—1969),祖籍福建海澄县鳌冠村(今厦门市海沧区),新加坡华人科学家。父亲林文庆是新加坡著名医生和社会活动家,曾担任过孙中山的私人医生,是厦门大学的创校校长。1925至1935年,林可胜任协和医学院生理系主任,1935至1937年,担任协和医学院三人领导小组成员,执行院长职务。同时,林可胜作为忠诚的爱国华侨,在长城抗战,特别是“七七事变”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毅然担起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总队长的历史重任。
第一健康报道了解到,此次展览遴选了海内外文化机构和个人收藏的230多幅珍贵历史影像及视频资料,全面直观地展示了林可胜及其带领的协和人在抗战时期救死扶伤、勇赴国难的战地救护历程。展览记载了林可胜先生从科学、学科、爱国三个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
林可胜在科学研究方面的重大贡献是,他发现了“肠抑胃素”,开中国人发现激素之先河。并对痛觉生理,特别是对认识阿斯匹林镇痛机制有卓著贡献。他的学术研究领国际科学之先。
院校领导参观展览(主办方提供)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院校长刘德培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副院校长强伯勤教授,中国生理学会原理事长、现任监事长、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晓民教授,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王韵教授,《生理学报》主编、大连医科大学副校长管又飞教授等领导出席。
展览得到厦门华侨博物馆大力支持,厦门市原鼓浪屿区副区长、原鼓浪屿区政协副主席、周寿恺(追随林可胜开展抗战救护的协和毕业生)之女周菡女士,厦门市第五医院全科规培基地主任邹良能教授,以及厦门华侨博物院的黄筱雯主任、陈丽萍老师等嘉宾从林可胜先生祖籍厦门远道而来,共同见证展览开幕式和“可胜大楼”揭匾仪式。
领导专家在可胜大楼前合影
展览依次分为“秉承父志 杏林传薪”“抗战救护 协和旗手”“秉持人道 胸怀大义”“大爱无疆 情谊无界”“精神感召 团结抗战”“英雄永志 浩气长存”6个单元,与会参观者无不为林可胜先生在战火之中所体现出来的责任担当和爱国情怀所感动。
展览开幕仪式由王健伟副院校长主持,院校领导姚建红书记、姚龙山副书记、王云峰副书记、张勤副院校长,以及基础所院领导、生理学系的老教授和师生代表,基础所院各学系、中心和部门的同志参加活动并参观展览。
(责编 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