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健康中国 评论(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观察员 王明华)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提出,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将“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核心使命。在这样的背景下,长寿产业有可能是“加快建设健康中国,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经济转型“新蓝海”。
四中全会公报中“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论述,为产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长寿产业,正是横跨传统与新兴、连接当下与未来的战略性产业。
对传统产业的“优化提升”:传统健康养老模式需要科技创新赋能。例如,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改造升级传统的养老服务,打造智慧养老社区;将生物技术融入传统中医药,开发出更具精准效力的现代中药产品。这既是传统产业焕发新生的过程,也是满足新时代健康需求的必然选择。
对新兴未来的“培育壮大”:长寿产业的核心是“未来赛道的核心竞争力”。它涵盖了精准医疗、再生医学、抗衰老技术、健康大数据、可穿戴智能监测设备、营养基因组学等前沿领域。这些产业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附加值大,是典型的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更能从根本上改变国民的健康管理模式,从“治已病”转向“治未病”,实现生命质量的跃升。
四中全会提出“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这为长寿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体系支撑。
服务业的“优质高效”体现在健康管理、康复护理、心理慰藉、文化养生等专业化、个性化服务的供给上。未来的长寿服务业,将是科技与人文并重,既提供高标准的技术服务,也充满人性温暖的关怀。
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则意味着超越传统,构建覆盖全民、贯穿全生命的健康基础设施。这包括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覆盖城乡的紧急医疗救援网络、适老化改造的城市公共空间、以及促进身心健康的体育文化设施等。这套体系是支撑“百岁工程”得以实现的物理基础,确保每一位公民都能在优质的环境中享有健康长寿的权利。
“加快建设健康中国”与“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是长寿产业发展的目标。我们追求的不仅是寿命的延长,更是健康寿命的延长,是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
“健康中国”是路径:它要求我们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长寿产业是实现这一融入的关键载体。通过产业的发展,将健康理念、产品和服务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目标:“百岁工程”的深层内涵,是塑造一个活力充沛、经验丰富、贡献持续的银发人力资源群体。当人们能够健康地活到百岁,其积累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将成为社会无比宝贵的财富,从而将“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转化为“长寿红利”的机遇。
期待我们以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勇于担当,善于作为,让新质生产力在健康领域激荡出最澎湃的浪潮。
(责编: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