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健康中国 视野(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编辑部)
2019年2月号《旗帜》杂志授权第一健康报道,刊发转载署名为郑一明 张超颖联合撰写的理论文章《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全球化》
全球化不是一个新话题,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全球化很早就已经存在,起点可以追溯至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由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人类社会才第一次拥有一种“全球”的存在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化发展成为一门显学,备受关注。
全球化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泛的概念,“化”体现的是一种趋势,这种趋势从500多年前一经形成便流行至今。要审视全球化现象,首先应当把视野放宽到世界历史中。对全球化的研究,在马克思的时代就已经开始。马克思是否有全球化理论,学界曾有一系列的讨论,最终倾向于认为,虽然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并未出现“全球化”三个字,但是纵观其理论视野,在他的世界历史理论中体现出的全球性关注是有力的证明。国内外学者大都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分析角度持肯定态度。马克思在他的时代即认识到生产的发展与资本的扩张将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将形成全球一体化、产生不平等、出现垄断以及危机、衰落等,而这些也是现代政治、经济学家、社会科学研究者着力研究的问题。因此可以说,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全球化理论研究中始终具有举足轻重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全球化是什么
对于“全球化是什么”的问题,可谓见仁见智,剥繁就简可以总结出两个观点:一种观点从生产力的角度,把全球化看作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另一种观点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把全球化看作由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与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同步的“西化”的过程。两种观点都有理论依据,但都不全面,实际上全球化是二者合力作用的结果,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以及资产阶级追求财富的欲望,使全球化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全球化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持续扩张的结果,又是资本追求增值的空间形式,大工业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的扩张性是全球化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从15世纪末至今,全球化从最初依靠武力进行殖民扩张的时期,经过一战、二战与美苏两大阵营冷战到如今全球一体化联系愈发紧密,全球化的整体发展态势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
大工业生产的社会性
在传统农业劳动中,物质资料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只有在家庭或有限的群体之中才存在分工,这种分工的社会性极不明显。大工业生产发展为更多的人迅速投入生产过程提供了机会,并使生产方式能够摆脱生产资料、生产地、生产工具等各种生产性或非生产性因素的影响而更具灵活性。同时,大工业生产使分工变得更加明晰且精细化,反过来,分工也极大地增强了大工业的扩张力。“过去地方性的、孤立的、规模极小的市场被世界性的大市场联合起来,不同地区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日益密切,形成初步的一体化形态,置身于一体化大市场中的任何独立个体都强烈地影响并依赖着其他个体以及这个一体化整体。正如马克思所说:“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
资本的扩张性
从资本扩张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生产以无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这种对剩余价值的不懈追求,使资本天生具有扩张性。在马克思看来资本的趋势是“(1)不断扩大流通范围;(2)在一切地点把生产变成由资本推动的生产”。资本为着获得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时间、产业工人、物美价廉的生产要素以及更加广阔的消费市场,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便冲出其所在部门,向其他部门进击,冲出一国疆界,向其他国家扩张。在世界市场中,资本克服民族的局限、根深蒂固的旧式传统,面向全球要素表现出其贪婪的一面。资本的扩张性必然带来全球性的竞争,全球竞争进一步推动全球一体化向前推进,从而历史便日益成为世界历史。资本的全球性扩张从积极的方面讲,可以促进资本竞争力的增强,但从消极的方面讲,又会对原始资本造成消极的冲击。这种消极的冲击在客观上会加剧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而资本主义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是无法彻底克服危机的,因此扩大市场,将国内危机借助全球化的国际市场进行转嫁,是其惯用伎俩。再加之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科技在马克思的全球化抑或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视域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动力源,生产的扩大化与资本的扩张是以科技进步为前提,科技的发展同时又受制于资本的发展。无论在生产还是交往活动中,科技都是推动社会持续进步的一大动力。
此外,全球化的扩张也是资产阶级无止境追求财富最大化的体现。“资产阶级就要一往无前,每天都要增加资本,每天都要降低产品的生产费用,每天都要扩大商品关系和市场,每天都要改善交通。”资本家成为人格化的资本,为攫取更多的财富、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并在竞争中得利,他们一往无前,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驱动力和强力推动者。
全球化与反全球化、逆全球化
全球化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在其一体化进程中始终包含着分离的趋势,质疑全球化主流趋势的声音集结在一起,形成另一种全球化——反全球化。反全球化人士大多从自身利益出发,虽然直面全球化的阴暗面,但是不能从全球利益考量,因此不能代表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但反全球化也有其合理存在,它的出现是全球化进程中的警钟。反全球化在给资本主义全球化以沉重一击的同时,也有助于促使人们停留片刻进行反思,对全球化、对资本主义的命运、对未来共产主义的到来有更加清晰、准确的判断。
逆全球化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种分裂化倾向,产生于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全球化从本质上讲就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美英等资本主义大国是曾经全球化的直接受益人,如今却站在国际舞台以维护本国利益为由,公开采取不利于全球化正常推进的举措,反对自由贸易,限制市场开放。它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各种矛盾被激化的背景下产生,是全球化在现阶段的产物。因此,在谈及本轮逆全球化之时,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反全球化。全球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但全球化的总体趋势依旧向前,逆全球化是不可持续的。第一,逆全球化不能代表世界大多数人民的意愿。第二,虽然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经济均受到冲击,但对于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全球化带来的更多是发展的机遇。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多极趋势明显,对逆全球化行径有一定牵制。第三,当前全球化发展处于“十字路口”,开放包容的新型全球化而非逆全球化,才是时代的吁求。
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的角度分析全球化理论,是透析当今世界全球化问题的锐利的思想武器。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以及资本家逐利性的必然结果。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扩张的历史,是由大工业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的扩张性所自发带动的世界范围内市场与交往的发展、技术进步等因素所引发的,实际上就包含着全球化的历史,这种包含关系同时又鲜明界定出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关系:二者虽有一致性,但在本质上是相区别的,全球化不仅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也是社会主义的全球化。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历史使命在于为社会主义、未来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到来积蓄物质能量,因此当前的全球化还是“初级阶段”,全球化的进程还要继续向前。(作者分别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 秋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