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健康中国 食品安全(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记者康梅)
近日,新京报发布《罐车运输乱象调查:卸完煤制油直接装运食用大豆油》报道,该报道揭露了运输车油罐混用的运输乱象,引发全网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这一事件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触及了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经,也再次将公众的目光聚焦到餐桌上来,你家的食用油还安全吗?
7月8日,涉事企业发布声明,正面回应报道所提的油罐混用现象,让该话题再次冲了微博热搜。
中央媒体发声:
人民日报评论道“卸完煤制油直接装运食用油,怎敢成为‘公开的秘密’”。
央视网也评论道“这样的草台班子是要消费者的命”。
食品安全无小事,涉及国计民生,有关食品安全的方方面面,都不能掉以轻心。包括食品、食材的运输,现在已经有许多明确的标准和操作规范。冷链运输越来越成为食品、食材的运输主流模式,比如今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预制菜产业引导政策文件,就明确要求预制菜成品必须采用冷链运输方式。
尽管现行的《GB/T30354-2013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规范》提到,“运输散装食用植物油应使用专用车辆,不得使用非食用植物油罐车或容器运输;装入油脂之前,应认真检查运输容器是否为专用容器以及容器是否清洁、干燥等等”。
但这个规范只是推荐性的国标,对运输商约束力有限。“民以食为天”,面对生活的日常,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呢?我们该如何选择安全健康的食用油呢?
矿物油有致癌风险
从《新京报》的报道来看,罐车里面装的煤制油产品主要是煤制白油。
是以煤炭为原料,通过化学加工,获得的石油化工产品。
其主要化学成分是C10-C50之间的烃类混合物。
矿物油MOH
其中含不饱和烃、芳香族烃、硫化物等成分。
这些成分,长期食用可导致中毒;苯或氨基苯成分较多时,还会影响造血功能。
此外,运输食用油的罐车再去运输其他化工液体,风险同样难以预料。
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2013年的评估报告显示:
“矿物油饱和烃能动物肝脏、脾脏及淋巴结等器官中产生微肉芽肿。长期累积,有致癌风险。”
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BfR)建议:
“从包装迁移到食品中矿物盐饱和烃迁移量,应该控制在4mg/kg以内。”
营养师建议:食用油换着吃,更营养
从营养角度,不同食用油脂肪酸组成不一样。
①富含Ω-3系脂肪酸:茶籽油,鱼油(多吃)
②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橄榄油(多吃)
③富含Ω-6系脂肪酸:玉米油、大豆油、葵花籽油(少吃)
④富含饱和脂肪酸:猪油、牛油、棕榈油、鸡油(最好不吃)
营养师建议大家烹饪时,首选植物油。
去超市时,建议买中小包装的油,不容易氧化。
每次采购换一种油,或换不同品牌的油,油脂的脂肪酸比例会更均衡。
从安全角度,经常换品牌,遇到食品安全风险的概率会降低。
食安专家提示:我们该如何选择食用油
首先我们应该从正规渠道购买,不要购买散装油,自己榨的油。要认真查看食用油的包装标签、品牌、配料、油脂等级、质量标准代号、生产厂家等标识是否完整,并特别注意封口是否完整、严密,以及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信息。尽量选择大品牌、大厂家的产品,这些通常更有质量保障。
第二点看透明度:在日光下或灯光下观察,优质的食用油应透明而不浑浊,光亮度越高越好。
第三点看颜色:食油正常的颜色应呈淡黄色、黄色或棕黄色,一般以浅色为优,精炼油的色泽越浅越好。如果油的颜色深,可能说明精炼度不高,品质相对较差。
第四点闻气味:不同品种的食用油有其独特的气味,但都无酸异味。如果有异味,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
第五点是验水分:取个干燥洁净细小的玻璃管,插入油中堵好上口慢慢抽起,看油状,若呈乳白状,就有水,而且越白就说明水分越多。
第六点看看有无杂质:将油加热到150℃倒出,如果是优质食用油应无沉淀,否则有杂质。如果杂质味苦,则杂质可能是淀粉;如果杂质味甜,则油中可能掺有含糖类杂质。
此次事件再次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够加强监管力度,严惩违法违规行为;同时也呼吁所有企业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共同维护食品市场的良好秩序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以上内容综合网络整理编辑,仅供参考。)
(责编 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