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饮食中国长寿之因
2024-10-22 17:21:47 来源:第一健康报道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传播正能量 创造新价值;第一健康报道——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专注新时代健康品牌建设与传播,是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公开表彰媒体。

聚焦健康中国 饮食健康(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记者康梅)


主持人:

中医人体学专委会主委 林海


对话嘉宾: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 于智敏

中国营养学会原常务副理事长 翟凤英


长寿与饮食有关吗?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有道理吗?


中国人说药食同源,吃好喝好才有抵抗力;现代营养学讲究膳食合理搭配,满足身体机能需要,增强免疫力。孰是孰非?


从饮食的角度探讨长寿之道,中医的饮食理论与现代营养学展现出了独特又互补的视角。根植于传统文化的中医的饮食理论,强调食物的性味归经、季节适应性及个人体质差异,倡导“饮食有节”;现代营养学,则基于生物化学与营养科学的最新成果,侧重于分析食物中的具体营养成分,并依据个体差异制定精确的营养补给计划。


近日,以“健康老人行,问寿孙思邈”为主题的第二届孙思邈长寿论坛暨第三届健康老人功勋荣誉传播盛典在京举行。会上,进行了“饮食中国长寿之因”对话。


BN0A4910.JPG

图为对话现场


林海:


有人说药食同源体系,中医体系是改良盐碱地,营养学在播撒优秀的种子,两者相得益彰,这是一种说法,我不知道两位怎么看?首先请翟风英老师说一说。


翟风英:


很高兴来这里跟大家讨论这个话题。


营养学来讲我们主要要让大家吃得合理、吃得平衡,我们中国现在说健康五大基石,五大基石其中之一就是合理膳食,我们《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其中的膳食宝塔把食物分为五大类。


第一个主食类。主食类不要光吃精米白面,要吃一些五谷杂粮,还有杂豆类、薯类,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我们身体所需要的最基本的三大营养素。还有一些微量营养素,B族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都可以从这类食物里面得到。


第二类蔬菜水果类。蔬菜水果类我们从营养学角度上都是好的,一天一斤蔬菜半斤水果而且品种多样,才能满足身体里面的维生素、膳食纤维需求。


第三类食物鱼禽蛋肉,能提供给我们大量蛋白质,但是不能多吃,只能适量。


第四类奶豆坚果类,奶一天吃300到500毫升,豆制品经常吃,中国人有吃豆制品习惯,这个没有问题。坚果一天一小把,提供我们优质的蛋白,还有多不饱和脂肪酸中所缺乏的欧米伽3系列。


第五类就是我们少吃的,一个是盐,要少于5克,油是25到30克,这是炒菜油,不算食物里面摄入的油。


如果大家都按照平衡膳食宝塔吃好一日三餐,我们因膳食不平衡引起的慢性病就可以预防住。因为从平衡膳食中看,每种食物含的营养不一样,所以大家吃多种多样的,这几种食物一天吃到12种,一周25种,我们就从其中得到40多种营养物质,对于各种慢性病都有预防作用。


不过现在我们也有很多问题,饮食不是那么平衡的,好多人没有按照这个要求去吃。


BN0A4933_副本.JPG

图为翟凤英


于智敏:


中国饮食长寿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我们的食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有形的,“民以食为天”的食,还有一个精神的饮食。


实际上中国是一个最擅长讲饮食的民族,中华民族饮食造就了长寿基因,从历史的起源上来看中国人强调民以食为天,但是并不单纯以食果腹,还通过饮食调整人体的功能。


刚才我们樊院士讲课的时候提到了《周易》《周礼》,这都是我们传统文化十三经之一。《周礼》里面有一篇叫做《天官冢宰》,专门记载各方面医官的功能和职责,它奠定了医学最早分类。《周礼》分医为四,有食医、疡医、疾医、兽医。食医,类似于我们现在营养健康保健师,他主要调整六饮、六食、六膳,百馐、百酱、八珍,做到合适搭配饮食;疡医,过去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差,人容易有外伤疾病,所以疡医排第二位;疾医是现在的内科病;兽医和现在大体相同。可见中国《周礼》奠定礼仪方面开始就为饮食制定了规范,提到我们所说的饮食营养,强调了这样一个职责。


实际上中国人也非常注重膳食营养的搭配。比如说《黄帝内经》就首先制定了中医在调整饮食过程中要讲究“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思想。用现在的语言来解释,就是要求我们膳食要合理,要平衡,饮食要多样化,在食物种类多样化的同时,还要力争做到不同食物之间四气五味性能的平衡,不要五味过于偏失,这是我对翟教授刚才所说的营养学的中医学的阐释和补充。


BN0A4957_副本.JPG

图为于智敏


林海:


刚才几位专家提到了要迎接新健康意识高涨,过去我们通常通过解决疾病问题获得健康,现在新的时代需要我们直面健康,直面人体的生命力,所以这个饮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就把关口提前了,不要去医院,现在我们直接从饮食角度出手。关于饮食和长寿两位专家各有什么样的建议?两位专家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翟风英:


我先讲一个故事,一句话说不完,我就长寿的问题说一些实际的例子。

 

我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的专家,我们所到年底的时候我们疾控中心大领导给各个所拜年,去我们所最多,为什么?这些搞营养的老专家都是健健康康活到90岁以上、95以上、100岁以上甚至110岁,他确实是生活都可以自理,记忆力也很好。

 

这个跟刚才我讲的平衡膳食有关系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种器官的形态和功能都会发生减退,如生理性老化、白发增多、眼睛老花、听力下降、脊柱弯曲等。从生物学角度身体中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储存水平也在下降,所以我们要采取延缓老化的对策,在坚持平衡膳食的同时,针对各种慢病的预防,选择随年龄增长身体所缺乏的营养物质及时给予补充。

 

针对心血管疾病,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它们含有的维生素B2、B6、B12、叶酸等,对心血管疾病很有益处;

 

辅酶Q10在牛肉、豆油、沙丁鱼、鲭鱼和花生、核桃、榛子等食物中含量相对较高,也是保护我们的心血管的,人体中辅酶Q10的总含量仅为500-1500mg,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摄入大约1斤沙丁鱼、2斤牛肉或3斤花生可分别提供约30mg-40mg的辅酶Q10;

 

欧密咖-3,DHA、磷脂、α-亚麻酸、ARA主要来源于鱼油、鳞虾油、亚麻籽油、紫苏油,他们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也有益处。

 

老年人保持肠道健康很重要。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和排毒器官,同时也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俄国科学家梅契尼科夫提出:体内积聚的大量的有害菌和毒素,通过肠壁细胞吸收后进入血液,并随血液输布全身,最终导致疾病和衰老。如果肠道微生态失衡,得多吃点儿益生菌、益生元,还有食物纤维,这些都在蔬菜水果和粗粮里。

 

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的问题也不能忽视。

 

对于骨质疏松,上了40岁就得开始补钙和维生素D,还有镁、锌、铜、锰这些微量元素。骨关节呢,得靠氨糖和硫酸软骨素来保养。年纪越大,这些在身体里就越少。45岁以后,人体内的氨糖含量只相当于18岁时的18%,关节软骨及滑液的受损部分难以再生修复;60岁以后,氨糖在人体内的含量已微乎其微,身高比年轻时矮小,走路腿软,关节痛经常发作;70岁以后,人体内的氨糖几乎消耗殆尽,人不但驼背且免疫力和体质都很差。

 

可以多喝牛奶 、酸奶、乳酪、脱脂奶粉、黄豆、青豆、豆腐、虾皮等食物来补钙,多晒太阳增加维生素D的生成,吃一些蛋黄、鱼肝油补充维生素D

 

我们还要考虑全骨营养物质的补充,全骨营养补充剂除了钙和维生素D,还包括其他微量元素、胶原蛋白、蛋白多糖、骨生长因子等。

 

老年人还容易有肌肉减少症,我们相应地可以进行这些营养物质的补充:

 

第一,欧米伽-3。在控制总脂肪摄入量的前提下,应增加深海鱼油、海产品等富含欧米伽-3多不饱和脂肪酸食物的摄入,增加老年人的握力和蛋白质合成。

 

第二,补充维生素D,老年人维生素D缺乏非常普遍,多项研究证实维生素D缺乏是肌少症的风险因素,并且维生素D水平降低与肌肉量、肌肉强度、平衡力下降和跌倒风险增加相关。维生素D能增加骨骼肌的力量和功能。

 

第三,可以增加抗氧化营养素摄入以减少肌肉相关的氧化应激损伤,比如吃一些深色蔬菜、水果、豆类。

 

最后,还可以吃一些分离乳清蛋白粉,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弥补膳食的不足,增加老年人骨骼肌的合成率,增加肌量和肌力,预防、减缓肌少症。


林海:


于老师是不是也要讲一个故事?


于智敏:


我也要讲一个故事,因为一句话不足以表达孙思邈饮食长寿的核心问题。


第一个,中医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了药物,所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最早人类寻找的药物实际是从饮食开始的。


第二个,中医对于食物应用过程中有自己独到的经验和体会,所以也制定了相应原则。


孙思邈说过一句话:“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安身立命需要饮食,去除疾病要用药,他也强调一个医生要成为全科医生,说“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吃东西要讲究排邪。


再一个对于食物和药物,药食同源判别上他也做了一个严格区分,他说食可以排邪而安脏腑,怡情悦志,爽心安神。第一个强调了食物的双重作用,它能够驱邪还能够安脏腑,第二个还可以调节人的心情,爽心悦性而怡情,孙思邈特别强调“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通过饮食调整人的脏腑气血状态、平衡人的心情,这是最高明的医生,这也是对我们长寿中国饮食之因的一个体悟和体现。


要说我用一句话强调我们的中医长寿之因,我刚才听大家讲课总结了三个“以”。


第一个“以”,以平为期,我们中医最高原则就是“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达到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组织器官平衡。饮食上就是要实现我们食物多样性平衡,食物四气五味的平衡,食物营养素的平衡。


第二个,饮食选择上,我们要做到以喜为补。我们调整饮食过程中,既要注重食物的调整和平衡,更要注重人的口味,如果口味喜欢,这就是最大的功劳,这一点是我们《黄帝内经》强调的“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也是清代医家叶天士提出的“胃以喜为补”。


食物选择上有了以平为期,以喜为补,最终还要实现以通为用。人贵在气血流通。“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这是华佗说的。“气血冲和,万病不生”,这是朱丹溪说的。气血不和不生,百病乃变化而生,这是《黄帝内经》说的。毕竟饮食进入到肠胃,经过消化吸收胃肠是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腑病以通为补”,要做到这个“通”。


所以说饮食调整要实现这三个“以”。


另外我补充一下,我们现在在饮食过程中很多人片面理解了中医理论,认为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所以强调什么什么多吃,实际上这是“常”。


《黄帝内经》在制定我们中医饮食原则的时候有“常”有“变”。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苦甘辛咸入肝心脾肺肾这是一个“常”,吃多了还不行。比如说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吃辛则脉急而爪枯、多食甘骨痛而发落、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如果你出现这样情况,首先看看是不是自己因为五味偏失导致的病症,如果没有发现并及时调整,过量食用达到最大层次,就会使人的五脏六腑受病了,那就是所谓“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所以我们学习中国饮食,听一些专家讲饮食的话,千万不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常,不知其变。


最重要一句话:生命起于过用,做什么事情都要保持一个度,过当则伤合。这是最重要的一句话,度的概念,量的概念非常重要。


林海:


感谢两位专家的精彩分享,让我们对长寿与饮食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无论是现代营养学还是中医饮食理论,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我们吃得健康、活得长久。在此,我也想提醒大家,健康长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不懈地努力。也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饮食健康,让科学膳食、食疗养生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责编:薄荷)

标签:
饮食健康长寿孙思邈长寿论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