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说“伤春悲秋” 情绪波动会导致心理问题?
2025-10-09 18:41:40 来源:第一健康报道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传播正能量 创造新价值;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专注新时代健康产业品牌推广与传播,是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公开表彰媒体。

聚焦健康中国 节气与健康 (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记者谭健)


古语说“伤春悲秋”,秋季容易情绪波动,甚至出现心理问题。请问秋天哪些人群更需要留意心理状态,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去医院就诊?


微信图片_2025-10-09_184124_104.jpg

图为岳伟华


10月9日,在国家卫健委召开得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研究员岳伟华表示:


秋季天气转凉,日照变化带来的情绪波动,多属于正常生理心理反应。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秋季这类情绪困扰可以通过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增加户外活动等方式有效缓解。


当出现情绪低落、紧张不安、心烦意乱等波动的时候,可以从两方面判断我们是否需要专业帮助:


一是持续时间。如过度担忧、紧张不安、心慌等情况,出现半年以上,或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下降等问题持续时间超过两周,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是严重程度。若情绪问题已经明显影响了我们正常的学习、工作或社交,需要引起重视和我们的一些关心,需要专业的干预。


符合上述时间和程度的标准,建议尽早就医。


对于少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秋季需要警惕复发。预防复发的方式包括:坚持规律服药、定期复诊,患者本人或家属需要留意患者的睡眠、情绪及行为变化,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


对于心理问题,应该树立两种积极的心态:一是正常化,二是别标签化。


“正常化”是指我们心理上的异常和不适跟身体的不适一样,需要被正视,该寻求专业帮助的就大大方方地去,积极求助是勇敢自信的表现,我们也应该给予他人包容理解的环境。


“别标签化”是指不要因为短暂的情绪波动就紧张兮兮,随意给自己贴标签。最终诊断或判断是否需要专业干预,必须由精神科医生通过面谈和系统评估来确定。总之,我们保持对心理问题的科学认知,才能更好应对季节变化带来的心理挑战。


(责编 薄荷)

标签:
节气心理健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