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第三届孙思邈长寿论坛开幕前
聚焦健康中国 孙思邈(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观察员 王明华)
编者按:千年药王智慧,与现代康养政策交汇;中华养生文化,与全球健康需求共鸣。2025年九九重阳敬老佳节之际,第三届孙思邈长寿论坛将于北京再度启程,本届论坛由第一健康报道发起组织,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健康中国工程管理委员会主办,致力于将中医养生智慧,写入健康、长寿与生命质量的时代长卷。
唐代孙思邈《千金药方》及其首篇《大医精诚》,开创了中医学仁心仁术的历史。《大医精诚》奠定中医伦理学基础,被誉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千金药方》系统总结了唐以前的医学成就,创立了脏腑辨证体系,是"中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图为王明华
孙思邈的医德思想
《大医精诚》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医德的专论,标题即揭示了孙思邈的医德思想核心——"精"与"诚"的统一。"精"指精湛的医术,要求医者"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诚"指高尚的品德,要求医者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大医精诚》中明确指出:"医乃仁术",医生必须以仁爱之心对待所有患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这种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医德观念,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尤为难能可贵,至今仍是医学伦理的核心价值。
孙思邈的医德思想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其"仁爱"思想主要来源于儒家,而"清静无为"、"少私寡欲"则更多来源于道家。这种儒道思想的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医德理论体系。
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成为孙思邈医德观的核心。他引用晋代王叔和《脉经》序中的观点:"医药为用,性命乃系",强调医学关乎人的生命,必须以仁爱之心对待。同时,他也吸收了道家"少私寡欲"的思想,批评服石之风,提倡淡泊名利,修身养性。
孙思邈的理论对当今社会的价值
孙思邈汲取《黄帝内经》关于脏腑的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脏腑辨证体系,这种守正创新的精神正是当代中医药发展所需要继承的。孙思邈的《千金药方》本身就是对前代医学的继承与创新,这种发展模式提示我们,中医药现代化必须遵循"守正创新"的规律,在保持中医理论核心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发展中医药。
当前,中医药正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系统生物学等前沿科技融合,催生出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这种多学科交叉研究模式,正是孙思邈博采众长学术精神的当代体现。
孙思邈的医学思想对中医药走向世界也具有重要价值。"仁心仁术"观念超越了文化界限,是一种普世的医学伦理价值观,能够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目前,中医药以其独特疗效和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重要力量,已传播到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千金药方》中体现的整体观念、个体化治疗、预防保健等思想,正逐渐被国际医学界所认可和接受。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医药的"整体观"与"动态平衡观"通过数字孪生人体、AI辅助辨证系统等现代技术实现转化,为全球医学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应当传承孙思邈既"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为实现健康中国和人类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节选自作者论文:《论《千金药方》与《大医精诚》 孙思邈仁心仁术对后世中医药发展的不朽价值》)
(责编: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