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健康中国 中医药(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记者谭健)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达2.45亿,冠心病患者约1100万,脑卒中患者1300万,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国民首要健康威胁之一。在这一背景下,中医药“整体调理、标本兼治”的优势逐渐受到关注,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的积极作用,不仅具有临床意义,更关乎公共健康战略。
中医药在冠心病研究领域备受关注
通常来说,当前对冠心病的治疗研究主要集中在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技术上,如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和搭桥手术等。此类方法主要针对症状控制,难以从根本上阻断病情发展。相比之下,中医在逆转冠心病进程、避免首次或再次手术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相关研究仍较为有限。本课题旨在采用现代医学明确诊断、中医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论治相结合的策略,标本兼治,以实现病情的逆转,帮助患者免于手术或减少手术需求,提升其生活质量。
为此,由北京中医疑难病研究会立项的中医中药(心脑通方)治疗冠心病有效性研究项目于9月14日在项目承担单位北京小专中医诊所有限公司正式启动。北京中医疑难病研究会会长刘广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倪新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汪文来,河北雄安新区中医药发展促进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原党委书记吴玉普,北京中医疑难病研究会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裘玉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周志杰等有关专家围绕“心脑通”科研项目展开深入研讨,旨在系统评估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整体调节作用和临床价值,探索减少支架植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慢性病管理新路径。该项目以“科研实证”为核心,通过设计规范、数据严谨的临床研究,系统评估中药干预冠心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将采用主客观指标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既关注患者症状改善和生活质量提升,也通过冠脉造影、心电图、生化检测等现代医学手段获取客观证据与结论。
多位专家强调中西医应优势互补
作为该课题组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倪新海指出,冠心病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需要终身管理的慢性疾病,患者往往前期需要承担支架植入、靶向药物、手术治疗等高额医疗费用。尽管有医保政策覆盖,但术后长期用药、定期复查以及部分自费项目仍对患者家庭和社会医保基金构成沉重负担。他强调,即便经过诊疗进入康复阶段,患者依然属于高危人群,再发心肌梗死、脑梗死的风险远高于普通人群。目前立项本课题,正是希望借助祖国瑰宝中医药的力量,积极探索减轻患者疾病与经济双重负担的新途径。
北京中医疑难病研究会会长刘广义指出,中医药学拥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数千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积累,在诊治病因不明、病机复杂的慢性病、功能性疾病及心身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优势。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汪文来认为,研究不能仅关注局部血管问题,更应重视全身机能状态。“中医讲究‘五脏相关’,心、肝、脾、肺、肾是一个整体。在治疗过程中同时调节多个脏腑功能,才能从根源上改善气血循环。”他表示,“心脑通方”注重正气补足与痰瘀同治。
河北雄安新区中医药发展促进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原党委书记吴玉普补充,在慢性病管理、生活质量改善和复发预防方面,中医药体现出多靶点、多系统调控的独特优势。
科研设计注重科学性与实效性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周志杰从执行的角度表示,本次课题将采用案例分析结合现代医学评价体系,对入组患者进行至少6个月的中药干预,不仅记录心绞痛发作频率、胸闷、气短等主观症状变化,还将通过冠脉造影、心电图、心肌酶谱等客观指标进行评估,从而科学呈现“心脑通”方案的临床疗效。
北京中医疑难病研究会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裘玉明进一步介绍了课题的实施细节。将对入组患者提供补贴,以保障研究的顺利推进和患者的依从性。课题将设置明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重点面向不愿或不宜进行支架手术的患者群体,突出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潜力。
倪新海总结发言,“我们开展这项研究,根本宗旨不在于学术之争,而是聚焦于如何切实延长患者的生命长度、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他希望该课题能够推动中西医在冠心病诊疗中的深度融合,最终形成一套规范、有效、可推广的中西医结合方案。
据悉,项目组表下一步将尽快完善研究方案、细化评估指标,推动课题进入实施阶段,力争早日产出具有说服力的科研成果。
(责编 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