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医药临床研究分会2025年年会暨华夏人工智能与中医临床研究论坛
聚焦健康中国 中医前沿(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记者郝建一)
来自中医药界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专家们分享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了AI等信息技术在中医药理论创新、四诊客观化、数据分析、临床科研范式变革、名医经验传承以及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和实施路径。
8月16日,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以下简称“医促会”)中医药临床研究分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承办的“2025年年会暨华夏人工智能与中医临床研究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
此次大会以“人工智能与中医临床研究”为主题,旨在通过 AI 赋能中医药临床研究,搭建交流平台,促进 AI 专家、中医临床专家、科研专家等多方合作,推动中医临床研究的创新与发展,实现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和现代化,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大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100余位代表。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行业前沿议题深入交流。
大会主席、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研究员、中国医促会中医药临床研究分会主任委员汪南玥主持开幕式。
论坛在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清华大学北京市中医药交叉研究所李梢所长的主题报告《AI与中医药创新发展》中拉开帷幕。李梢院士深刻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对中医药未来发展的战略意义和创新方向,并从大数据与AI背景下的中西药物研究、基于网络与系统探索中医药原理进行胃癌极早期诊断与用药方面,分别介绍了AI在中医、中药研究领域的探索研究与优秀范例,为与会代表提供了人工智能与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与指导。
随后,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汪南玥研究员带来了《基于四诊客观化与跨模态大模型技术的中医药模型研究》的报告,展示了基于现代技术手段与临床高质量数据库研发的客观化、标准化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信息采集分析设备,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源自于真实世界客观化四诊信息病例数据构建多模态的中医药大模型的研究工作。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徐华研究员基于前期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合作成果分享了《中医药数据分析范式的演变与应用分析》,梳理了中医药数据处理方法的演进历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任爽教授则聚焦于《人工智能价值与中医应用路径》,深入分析了AI技术在中医领域落地的具体场景和方法论。
中国科学院大学冷学明副研究员分享了《大模型驱动的中医药临床科研创新范式》,展望了大模型技术如何重塑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模式,并提出了具体化、可落地、可实施的操作方案。
北京大学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黄雨研究员介绍了《知识增强的医学大语言模型研究与应用》,展示了结合专业知识构建更智能医学大模型的最新进展,并介绍了结合中医古籍文献的中医药大模型。
下午的论坛以名医经验传承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为主题,多名专家进行了经验分享与交流。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李霞主任医师以《国医大师“痫”谈》为题,分享了多位国医大师在癫痫诊治方面的宝贵学术思想,阐述了中医综合疗法在癫痫治疗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王悦芬主任医师详细介绍了《糖尿病肾脏疾病中医治疗的经验与体会》,提出宣畅三焦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学术思想,同时融合现代机制研究,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脏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赵建新教授报告了《针灸治疗腓总神经损伤》的独特临床经验,结合临床具体病例,展示了针灸在改善腓总神经损伤患者症状方面的显著效果,为针灸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依据和特色思路。
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来要良主任医师在《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的报告中,提出个体化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减少西药药物剂量、等级及副作用,降低复发率方面等优势,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管理提供了更全面、精准的诊疗思路。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郭明冬主任医师则从经典理论出发,汇报了《郭士魁基于“阳化气,阴成形”失衡的慢性心力衰竭分期辩治经验》。强调在疾病不同阶段灵活运用保元汤等经典方剂进行调治,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借鉴。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医院肖海娟主任医师报告了《益气健脾法逆转大肠癌化疗耐药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展示了中医药在肿瘤治疗领域的科研深度。
安徽中医药大学王共强主任医师带来了《破局“孤本之疾”-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几点思考》,从治疗罕见病角度对提升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提出了独到见解。
河北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孔利霞主任医师深入探讨了《痰浊理论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系统阐述了痰浊理论的学术内涵与临床应用价值,展示了化痰祛浊法在各类疾病中的灵活运用,为拓展中医痰浊理论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思路和实践指导。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刘燊仡主任医师介绍了《从基础到临床的多维度整合——风湿免疫病多学科交叉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了风湿免疫病研究的前沿进展与中西医结合诊疗策略,为风湿免疫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提供了多维度、个体化的研究范式。
中国中医科学院南区内分泌科王竹风主任医师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方法探讨》的专题报告中,系统梳理了该病的中西医诊疗进展,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中西医结合的多维干预方案。
对于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论坛主席汪南玥总结表示,这充分体现了中医药领域拥抱现代科技、推动跨界融合的坚定决心。论坛为促进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速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碰撞与合作平台。
(责编 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