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健康报道
  • 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处)表扬媒体        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媒体
  • 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处)表扬媒体        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媒体

探寻人工光源对自然光的适应性和舒适性

朱高山 康梅2023-12-26 14:48:28
健康阅读:
来源:第一健康报道

2023-12-26 14:48:28


      传播正能量 创造新价值;第一健康报道——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专注新时代健康品牌建设与传播,是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公开表彰媒体。

——“七月之光”推动儿童青少年视力防控再上新台阶


聚焦健康中国 近视防控(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报道员朱高山 记者康梅)


“七月之光”始终“关注未来,关注孩子”,以人性化、个性化的方法,为学生防控近视打开发展思路,拥抱健康未来。——世纪和光总裁李文凯


今年7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对外发布《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核心知识十条》通知。


通知提到“当代少年儿童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早发、高发态势,已经成为影响儿童健康和全面发展的突出问题。近视可防可控不可逆,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


如何落实好通知精神,让少年儿童做到近视的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四川世纪和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裁李文凯深有体会。


他表示,“七月之光”将有力推动儿童青少年视力防控再上新台阶,进一步促进人们对自我视力防护和视觉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


微信图片_20231226143833.jpg

图为李文凯演讲资料图


资料显示,世纪和光的科研团队坚持15年,专注于研究“人工光源对自然光的适应性和舒适性”,公司也成为了国内领先的生物光科学研究和生物光科学技术应用的高科技企业。在百余位科研成员的长期耕耘下,全色仿生光源横空面世,在生物光科学、生命健康学、人工光源、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获得了超过100余项发明专利和知识产权,科研成果在视康、睡眠、医美、农业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李文凯总裁告诉记者,要从生物医学角度为学生和家长科普。他说,全色仿生光源的横空出世,是一场颠覆人工光源产业的历史性革命。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全色仿生光源源于自然优于自然,结合运用最新仿生学科技成果充分满足人体对于光的舒适性与适应性要求;


其次,全色仿生光源具备阳光级的疗愈力,人造自然光依托阳光的自然属性对于人体健康的疗愈作用,轻松应对亚健康;


第三,全色仿生光源的光营养分布均匀,将生物工程技术与人体身心健康融为一体,真正体现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


第四,全色仿生光源配方更加合理,全色仿生光的光功率分布与同色温自然光的近似度达95%以上,无限接近自然光,是真正有营养的光;


第五,它是一种可调眼轴、改善近视的光源,我们从人的视觉系统( 屈光系统、视路系统、视中枢系统 》入手,依据脑视觉原理,突破了核心技术壁垒,运用动态光源技术,实现眼轴动态调节;


第六,该光源对标CIE国际标准,因为自然界中各种光源光谱能量分布千差万别,为了使颜色的度量成为可能,国际照明协会 ( CIE )规定了几种用于色度测量的标准照明体;


第七,该光源符合IEC国际标准,全色仿生光的生物安全指标,完全符合国际标准: IEC/EN62471-2008 ,其中(200-400nm)光化学紫外危害为“0”(315~400nm) UVA危害为“0”300-700nm)视网膜蓝光危害为“0”(380~1400nm) 视网膜热危害为“0”。


这些科研成果,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学习带来哪些益处?眼科专家如何解读呢?


在今年多次学术会议中,权威专家高度认可全色仿生光源对人类健康和视力防控带来的好处。


七月之光杭州发布会上,浙江省眼科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医师吕颂谊教授对全色仿生光源新技术给予充分肯定。吕教授认为,经常看远处,可以让眼部的睫状肌放松、韧带牵拉晶状体,让晶状体变扁平,从而改善视觉疲劳,预防近视。全色仿生光技术,彻底解决了人眼对于自然光的舒适性和适应性难题,通过动态光源模拟自然光,预防视觉疲劳,调节眼轴,改善近视状况,还孩子们一个明亮的眼睛。


李文凯总裁最后表示,减少光污染,营造健康的视觉环境,把全色仿生技术普及到千家万户,将大大减少和缓解目前普通LED灯光对人体身心健康的伤害,尤其是可以预防和解决当前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率居高不下的社会问题,从孩子们的用光环境改善及用眼卫生习惯的养成等方面入手,满足近视防控国家战略的要求,全色仿生光源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技术,值得大力推广。


(责编 秋时雨)


2023
相关推荐
©Copyright 2013 - 2023北京第一健康报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010-52478634京ICP备1503921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40924号技术支持:中互信达